幼儿园快乐成长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幼儿园快乐成长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推出的背景
1.《纲要》的贯彻和实施
《纲要》中新的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教育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统一
教师角色转换
扩展教育资源
教育的两条路线(两种模式):
现代教育:建立在统一性、知识、管制、规范、训导基础上,适应大工业社会
后现代教育:建立在主动活动、个性、尊重人格和权力、引导的基础上,适应信息社会
转变观念(理论学习和培训)
变革实践(课程改革)
(1)时代的变革
信息时代和科技时代
全球化和多元化社会
市民社会(民主化/自在)与竞争
“逃避自由”
(2)社会发展对儿童发展的要求
拥有独立自主的个性(感性和理性的和谐)
拥有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和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能力)
拥有积极而开放的生活态度
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根深蒂固
教育观念模糊不清
教育行为的功利性强,教育效益不高
(二)理论基础
“快乐成长课程”就是我们初步建立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中是建立在以下教育思想的基础之上:
“成长”。(成长和发展)
(1)“成长”是一种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和步伐实现的变化和进步。
(2)儿童成长是一种文化的“成长”;
(3)这种“成长”是幼儿朝向积极的社会生活追求的方向的变化和进步。
(4)这种“成长”是指各种教育活动希望促成的幼儿的“成长”
2. “快乐”是伴随幼儿生活与成长的重要的基本感受与体验。
快乐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内在的愉悦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导致和影响幼儿快乐的大致有三个方面因素:
(1)儿童身体处于舒适的状况下而产生的愉悦情绪状态;
(2)幼儿享有符合其兴趣的身心自由而产生的喜爱和激情等情感;
(3)幼儿在活动中因达到某种目标、获得相应“成就”所产生的自我满足的情感感受。
快乐对促进幼儿成长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1)它能引导和激励幼儿投入积极的活动,作为一种动机力量增强幼儿活动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2)它能有助于幼儿形成人际依恋和产生积极的社会反映,帮助幼儿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
(3)和幼儿“成就”相关的快乐能让幼儿自我肯定,包含了力量和信心,是幼儿进一步成长的基础。
“凡是包含教育目标的地方,我们几乎总是关注儿童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儿童去学习”。
基于上述认识,
我们将幼儿的成长设定为一种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朝向合理的方向的、现实的、情绪愉快的身心变化,即是“快乐成长”。
这就是“幼儿园快乐成长课程”所主张的教育主旨。
二、幼儿园快乐成长课程的结构和内在特色
(一)课程结构:
课程采用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来组织课程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评价等要素。
整个课程体系按儿童的年龄阶段分为四个同构的层级,及托儿班(2—3岁)、小班(3—4岁)、中班(4—5岁)和大班(5—6岁);
各层级(年龄段)分别有8个和12个必选主题和2个备选主题;
每个主题有18—28个必选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和一本配套的儿童用书与若干个备选的教育活动。
(二)课程的主要特色
:注重促进儿童的内在素质全面和谐的成长
(1)全面发展的新理解:理性和情感,经验、知识、能力和态度,把儿童成长(发展)的各种目标都相对均衡地渗透在每一个主题的教育活动之中。
(2)和谐发展:注重儿童自由表现,注重尊重儿童在活动中的自由和个人差异,追求儿童个性的初步养成
:丰富多样、整合性强、生活化
(1)兴趣性:兴趣是儿童内在产生的对外部事物好奇的一种心理现象,能激发儿童的求知需要
兴趣是教育的目标而不仅仅是手段。
引导和发展儿童兴趣的方法:环境的设置、玩具材料的提供、教育活动和生活的有机结合
幼儿园快乐成长课程的理论基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