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谎的原因分析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人之初,性本善”一直主导者我们的思想,然而在面对幼儿说谎时我们的观点却站不住脚了。当说谎被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时,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我从两方面分析了幼儿“说谎”这一现象。
1. 无意说谎这是由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满足愿望的心理。幼儿有时会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如一幼儿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孩子玩得非常开心,就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绘形绘色地说自己在大海边玩得多么开心。面对这种“美丽的谎言”,教师不能简单责备,而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可对讲“大海”的孩子说:“老师知道你很想到大海边去玩,可现在还没有去过,对吗?”在孩子意识到并点头承认后,再作鼓励:“你讲大海讲得很好,今后你一定有机会去大海边玩的。”
(2)理解性心理错觉。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于是便出现了“说谎”现象。例如,有的幼儿在园里做了错事,老师教育说:“你做错事是不对的,以后注意改了,就同样是好孩子。”幼儿听到好孩子这样的词语,往往会把它当成“表扬”,回家就高兴的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说我是好孩子!
”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有的幼儿不理解某些概念的真正内涵,往往不自觉的“说谎”。例如,有的幼儿在家看过爸爸妈妈和朋友打扑克、下象棋,就对老师说:“我会打扑克,也会下象棋。”其实,他只不过会模仿大人的样子,并不理解这活动的真正含义。对于这类认识不足和因理解性心理错觉而产生的“说谎”现象,教师应采用适当方法让幼儿明白事理,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的真正意义。
(3)自信心的萌动。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象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例如,运动会挑小运动员时,教师问谁跑得最快?结果全班幼儿都争着说:“我跑得最快!”这是幼儿自信心的萌动。教师切不可将此视为“说谎”“吹牛”,对孩子的积极性应当加以保护。当然,不能让幼儿的这种自信心只停留在幼稚可笑,盲目幻想的低水平上,而应在保护、鼓励的同时,积极的引导,让幼儿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所想所说与现实的差距,懂得要实现美好的愿望,必须从小好好学习的道理。
2. 有意说谎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教师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意说谎主要表现在:
(1)取悦家长,虚夸成绩。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而又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个幼儿在老师指导大家剪红五星的过程中,留下一颗放在口袋,回家后向妈妈夸耀今天得了一颗小红星,妈妈说:
“得了小红星不是贴在光荣榜里吗?”孩子说:“老师叫我拿回来让爸爸妈妈看的。”幼儿的这类说谎,属于有意编造事实骗人,是幼儿说谎现象中错误性质较为严重的一种,多发生在五岁以上幼儿身上。这种错误的产生,多与成人的不当教育有关。
作为教师,要注意经常和家长交流情况,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必须家园配合,正确把握对幼儿的期望,及时批评教育。
(2)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幼儿有时也会谎造优越感
幼儿说谎的原因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