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情境激发兴趣启迪思维
【摘要】把情境教学法融入课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关键词】情境教学优化情境激发兴趣启迪思维高效?
俄国著名古典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爱因斯坦则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儿童的思维特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李吉林老师倡导了“情境教学法”,令这些问题有了全新的诠释与发展。我经常拜读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每次阅读都有新的理解。我时常在想,如果课堂上教师能设法创设各种情境,把李吉林老师倡导的“形真、情切、意境广远、理寓其中”四大情境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将会使教学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身临其境,也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语文科教学来说,创设好了教学情境,不但可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使学生把语文课堂升华为获取知识、享受艺术、陶冶情操的精神殿堂,从中感受到情,享受?到美,?领悟到理,从而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确立人生的追求。
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一课时,我就是以创设情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使学生在情感方面得到了升华。下面我就这节课创设情境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营造课前情感氛围
李吉林老师倡导的情境教学法,有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感受性原则”。李老师认为,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是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的,因而我们要引导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用心去体会……怎么用心去体会?对于《触摸春天》一文来说,当然是先要让学生课前去了解课文的主人公,对主人公盲女孩安静在生活中遇到的不便和痛苦有一个实际的了解。要达至此目的,莫过于“设身处地”。学生只有真正亲身体验过,才会真正理解。为此,我在课前设置了一个“走近盲童”的实践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我先是让学生蒙上双眼,尝试去走路、看书、写字、找东西等。然后让学生自由谈谈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这次体验活动,学生对盲女孩生活困难的认识加深了,心中不由自主地对盲女孩安静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为学习新课做好了充分的情感储备。
,激发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因疑而起,有了疑问,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情境教学法”倡导者李吉林老师也说:“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引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要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可见,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课的开始,我根据课文与学生年龄的特点,想办法营造学习的氛围,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动力。在《触摸春天》一课的开始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春节联欢晚会上《千手观音》的20秒片断,问学生:
“这个节目好看么?”学生一致认为相当好看后,我告诉学生,这些演员全都是聋哑人。学生纷纷表现出极大的惊讶:“她们是聋哑人?怎么可能?聋哑人怎么能明白音乐?聋哑人怎么能合得到音乐的节拍跳得这么好?”我再因势利导:“其实聋哑人、盲人的生活一样是很精彩的,关键是看
优化情境 激发兴趣 启迪思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