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嬉皮士回潮“爱之夏”的狂欢.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嬉皮士回潮“爱之夏”的狂欢
1967年夏天,嬉皮士们蒸蒸日上。他们从美国甚至世界各地云集旧金山,开始了颓废浪荡却又宁静祥和的“爱之夏”。他们头戴鲜花,还在所到之处涂上一种代表迷离虚幻的花纹。
不管是佩斯利(Paisley)的漩涡状花纹,还是扎染T恤破牛仔裤,都曾是嬉皮士文化的代名词。它们在历史上几度流行,2013年的时尚指针又重新指向了那个放浪不羁的70年代,在今年的男装中,嬉皮士之风将再一次席卷而来。
理想主义的乌托邦
70年代风格流行很重要的一点是伴随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以自己的喜好决定自己的穿着,崇尚自然的穿衣风格成为当时的主流。
这是二战后出生的一代西方青年的群像:留着长发,男人蓄须,女人扔掉了胸罩;随便穿着破破烂烂耶稣拖鞋即可招摇过市,也不在乎像乞丐一样光着脚;发间一朵鲜花非常重要,这是他们共同的标记,也是嬉皮士们的别号“花童”的来由。
“花童”的能量很大,他们彻头彻尾地改变了时尚的面貌。尽管这一代青年身处“被品味遗忘的时代”,着装风格杂乱无章,甚至看起来贫瘠又穷酸,但是他们却改变了所有人对时尚的认知。
《滚石》杂志曾这样为嬉皮士们辩护:“现在,美丽是自由的……仿佛受到虚幻女神的洗礼,各种风格都可能出现,像风筝一样高,像月亮一样纯洁,有时髦的,有威严的,诡异的
……兼容各种风格。”
哲学家Alan Watts也如此评价嬉皮之风:“我们整个教育系统,一无是处。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学会怎么去煮饭,怎么去做衣服,怎么去建房子,以及其他生活中非常本质的东西。教育带给我们孩子的只是抽象的概念,把他们训练成保险推销员、官僚,以及某种程度的名人。”
被“束缚”的嬉皮士们以一句“我们缝自己的衣服”和跳脱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整个西方教育系统的反思。服装的外在形式是不重要的,放荡不羁的嬉皮士用他们独有的方式反抗着主流文化,实践他们的新社会、新生活,品尝人生的“真正乐趣”,这股风潮不仅影响着美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道德观念,同时也开创了时尚的另一个时代。
少数派的春天
如果说具有摧毁力量的战争需要青年,那未来更需要青年。60年代的嬉皮士风潮创造了时尚界的多元化。
历史上,整个50年代都在酝酿一种风潮的来袭,那时候,Jack Kerouac这一代大学生被城市和他们所继承的文化所窒息,他们希望能够去往远离尘嚣,充满异国情调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活出人样,可以写作、抽烟与思考。
此外,娱乐业也在不断为青年提供“酷”的范本,无论是Marlon Brando的逍遥骑士,还是James Dean的忧郁青年,抑或是猫王的彻夜摇滚,都为嬉皮士塑造了全新一代的文化偶像。并开始重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属于青年的亚文化。
在时尚界,这一文化同样也影响非凡。
它令许多曾一度主导时尚的时装店与设计师地位动摇,让时尚迅速多元起来,让一切都越来越“随意”起来。
Pierre Cardin率先提出了ready-to-wear的概念:将简化的时装批量生产,迅速销售,且价格相对低廉,款式实用简单。这种概念一经提出,便被市场迅速认可,包括Yves Saint Laurent在内的大设计师,也随之推出了Rive Gouche这条高级成衣线。
同法国的“茄克族”、意大利的“国会族”及英国的“摩兹族”一样,这一批年轻人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年

嬉皮士回潮“爱之夏”的狂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fhrekp2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