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事故分析及浅谈如何迎合可持续科学发展道路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作为一个能源相对匮乏的大国,增加石油开采、扩大海外石油资源与石油进口已经成为我国“十二五”的石油战略(附注一)。石油石化、火灾这似曾相识的几个字或许勾起了人们许多深埋于心的记忆,例如七年前重庆天然气管道破裂(附注二),那些惨烈的画面,至今仍让人触目惊心。虽然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发展以来取得了许多瞩目的成就,但也不可否认地其在当今中国发展中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迫在眉睫的问题。
石油石化企业作为高危行业(附注三),为了石油石化产业链安全,随着安全技术发展本应有效地封堵各种漏洞从而减少事故发生。但较之2010年,2011年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石油石化行业发生的恶性事故数量,以及造成的损失危害大大增加。
仅仅就在2011年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共发生各类事故179起,事故共造成149人死亡、1234人受伤和5人失踪。其中,死亡最多的集中在化工管道等设施的爆炸、城市天然气管道老化、储气罐违规维修和储油罐违规拆借等事故中。
从事故高发部位看,化工产业、各类型管道和石油储罐事故排在前三名,%、%%。
从事故性质分类看,违规操作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总数近60%的份额,%,%。其中,石油长输管道被打孔盗油所造成的事故占管道事故近1/4,且环境污染损害最大。
其中最臭名的包括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储油罐再次发生火灾(详见附注四),大连经历的第四场大型储油爆炸事故。这四次几乎是复制一般的火灾竟然还在不断地缩短的发生间隔期,从半年的“发病期”变成不足两个月,这不仅
让人担忧中石油的血脉里,流的是道德的血液,还是利益的黑油?各类频发事故让中石油石化的公信力累次蒙羞而遍体鳞伤。我觉得这些事故表面上指向的是一个安全问题,亦许是管理问题,但背后的问题,却绝对不仅限于此,它折射出一个产业链安全性的缺失和一个高能耗追求GDP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诸多缺陷。
从具体产业链的安全性进行狭义分析:
根据材料和各类事故反馈可见习惯性违规操作是影响当前中小型石油石化企业安全生产及管理的最大症结,而素质低下和责任缺失则是导致习惯性违规操作的两大根源。一个不假思索的习惯性违规操作就可能引发事故。而一种错误的行为,从偶尔为之到习惯性为之,从试探性地违规到肆无忌惮地违规,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看工厂里各种违规操作,它往往带着深刻的社会因素和基础,夹杂着浓厚的社会土壤。其中触目惊心的吉林石化爆炸事故(详见附注五)就是一个现实的教训。
同时工作人员及企业监督管理人员的责任缺失也是导致其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大多数中小型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或者管理者本身素质不高从而对安全生产及设备维护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是事故的诱因。
曾经有记者对许多天然气相关单位的管道安全施工这块进行了交流,聊到管道安全施工说到阻火器时,结果发现国内还是有多企业不知道阻火器为何物或者因为经费原因没有进行购买。, @) c: }$ t3 I9 p1 q问道怎么确保燃气管道在某些意外的特殊条件下,例如施工不当、设备年久失修、操作失误或其它不可预见的原因造成的管网破裂等等,怎样使下游管道不受到影响时,都觉得这好像是什么小概率事件。由此可见国内仍对管道防护这块重视不够。
从中国实情出发在实质上进行广义原因分析:
1. 从产业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上看: 不少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安全经营边界这一核心内控指标的情况下,盲目地选择经营模式和压缩施工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本,特别是大量削减安全成本的支出,
这就必然会为生产埋下不安全隐患,最终导致恶性事故频发。
所以事故就特别容易发生在那些缺乏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不掌握自己安全经营边界的中小民营企业和地方国企身上。
而我国企业产业结构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导致行业安全防护意识高低不同,行业建设能力不足,也是导致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
在实质监管上,我国的监管部门由于缺少专家型技术官员,又缺少独立的第三方监管机构,不能在事前、事中和事故发生后,立即判断出事故的危害程度、预警方式、处理方案等进行有效的实质监管和决策。而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我国举全国上下之力发展经济,地方政府偏向于引进能够强力拉动GDP的大项目,如石油化工等企业,但是却相对忽视了对于环境的保护及安全性方面的考虑,进而造成了监管缺位,有些地方政府即便想到了监管,但一旦施行,就面临着经济下滑的危险,因此迫于当时的时势,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于是,给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官员预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事故分析及科学发展观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