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之下是灵魂
----读蔡崇达《皮囊》有感
蔡崇达的《皮囊》是本散文集,而读起来却给人一种小说的紧凑与递进感。全书一共有十四篇文章,我大致将它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与亲人间的温情又残酷的故事。第二部分讲的是故乡的变迁,以及通过几个不同寻常的人物所体现的风土人情。第三部分是回忆故友散交。
本书书名取自第一篇文章《皮囊》,我觉得这也是本书中最精彩最有深度的一篇。叙述了作者的曾祖母,一位99岁的老太太,没文化,是个神婆。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老太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正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的生命本来都如鸿毛般轻盈,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都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正如那句流行语“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们更多应该是去向内自省,去正视自己的灵魂,不为物欲横流的外界过分干扰,否则成了一副空荡荡的皮囊。
除了老太太的那句话,还有一句话一样十分触动我,那是《母亲的房子》中母亲所说的“再走几步看看,老天爷总会给路的”。一位没文化的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有着这样执着的信念,母亲想要建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农村造房子不像如今大城市里的炒房团,他们不为投资,而是因为房子能给他们安全感,很多人宁愿做房奴也不愿租房住,正是这种观念也导致了许多城市空房如鬼城。
我认为书的第一部分十分重要,它让你明白后文作者为什么有那样深刻的思考,让你更透彻地明白作者的冷静与锐利。《残疾》中交代到从父亲中风瘫痪在床后,他以奋力读书赢取奖学金,力图通过努力撑起这个家,让父亲去美国治病,而当他一次次在重病监护室煎熬,与父亲经历过生离死别
《皮囊》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