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大海的时代交响
辞旧迎新的时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和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联合多家地方媒体,主办了第一届海洋中国新年音乐会。这个极富创意的演出,呼应了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强音,是以文化之光探照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有益尝试,也通过音乐的手段,把中国观众们带进了对大海的感受和想象中。
广袤无垠的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孕育世界世界文明的重要的襁褓,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庞大资源宝库,是联系人类社会的最四通八达的道路。不仅如此,大海的广阔、深邃、沧桑悠远,大海的磅礴、恢弘,气象万千,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精神文化创造的丰厚源泉。
在古代,中国人一方面在大海之畔,借大海之利,劳动、创造,一方面以神奇的想象和热烈的感情描述和讴歌海洋。沧海桑田、海阔天高,这是大海在时空上的庞大体量,精卫填海、梯山航海,这是先民面对自然的无畏勇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大海升腾的浪漫,“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大海激发的豪情。在中忆中,大海曾经是多么富丽、雄壮而催人奋进。
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此起彼伏的西方强国,把大海视为探索和征服世界的手臂,视为掠夺资源和殖民争霸的战场,他们在现代工业的基础上,利用坚船利炮,逼迫一个个民族国家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和市场体系,使世界进入和文明和野蛮、光明和黑暗复杂交织的现代阶段。大海,对西方人来说,是对财富的欲望,是对未知的探险,是勇猛厮杀的征服,是变动不居的命运,是五彩缤纷的梦想。西方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精心地记录和反映了那个时代西方精神世界的好奇、梦幻、骚动、激烈、炫耀、幽昧和光明。晚清以来,西方列强正是从这样刚给他们提供了精神的大海上用隆隆炮声一次次摧残和凌辱中华民族尊严,大海成为中国人恐惧和梦魇的象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根本改变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面朝大海,是独立自主的而自信,是开放容纳的气魄,是拥抱世界潮流的历史使命感,是创造新文明的民族自觉、文化自觉。正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之下,这场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和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联合演出的海洋主题音乐晚会,为我们理解人类和大海的丰富精神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在西方音乐史上,莫扎特、贝多芬、海顿、肖松、孟德尔松等音乐巨匠,都曾经以大海为主题,创作了各种迷人的音乐时空。此次晚会,精心选择的是柴可夫斯基的《暴风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大海和辛巴的船》,德彪西的《大海》,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如果说《暴风雨》《大海和辛巴的船》都把传奇故事,放置在变幻莫测的大海背景上,映衬人生命运的绮丽多姿,那么,在德彪西和瓦格纳则以更加富于力量和节奏感的音响,更加迷醉的心态,展示海洋世界的博大、丰富和人类心灵世界的神秘应和。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西方人在精神上和大海之间存在着多么亲密和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需要用整个西方文明史,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历史感受来聆听和理解。
晚会也特意选取了吕远作曲的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王酩微电影《海霞》作曲的《织网》,来代表现代中国人对大海的柔情和赞美。这两首作品精灵剔透,脍炙人口,但是,相信主办方也能感觉到,中国还十分缺乏海洋主题的规模宏大的史诗性作品,这当然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创作的状况,而是中国人和海洋的实践关系和精神联系的历史状况使然。
但是,如今的中国已经
奏出大海的交响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