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南京,南京》观后感
1937 年, 30 万中国人被屠杀,乃民族之殇也。 2009 年,《南京,南京》的
上映却再一次重启了这段伤痛的记忆。 黑白的影片, 抖动的镜头, 一座沧桑的古
城将我带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 让我的心泛起层层涟漪, 久久不能平静。 挹江门,
南京的城墙,最初的抵抗,一群被抛弃的士兵,用自己仅存的力量与日军抵抗。
他们孤立无援, 却仍旧誓死抵挡, 因为这是他们作为一个士兵, 作为一个中国人
应有的责任! 可是, 当“小米加步枪”碰上敌人凶猛的火力时, 他们终究还是败
下阵来。于是,他们成为了待宰的羔羊,等待着死亡的来临。惨无人性的日军,
用五花八门的形式屠杀着每一位中国人: 关进废弃的仓库用火烧死; 赶到大海中
用海水淹死; 埋在土中活活憋死; 赶到荒野中用枪打死 ,,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人
发指,令人痛恨。 然而手无寸铁的南京人民又能做什么呢?也许, 他们能做的就
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掩护受伤的士兵; 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冒着当场被枪毙的危
险,去解救那些被日军拉上刑车的男人;也许,他们能做的就是当死亡来临时,
那一句响彻南京上空的“中国万岁 ! 中国不会亡!”。当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
以为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而奔赴死亡,例如影片中的唐先生。当拉贝被迫离开时,
他却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而委身于日本人。 当他终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 “朋友”
时,他的妹妹却被日本人拖进了慰安所, 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活摔死, 他的老婆
因为被打晕而幸免遇难。他欲哭无泪,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他终于明白了:日
军是靠不住的, 中国人只有靠自己! 尽管南京最后变成了一座死亡之城, 但“小
豆子”却活着走了出来, 这不仅意味着中国人是杀不尽的, 更重要的是他象征着
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延续。
我的大学在江苏, 身边有不少南京的同学, 也听他们说起过祖辈们经历大屠
杀的记忆。四年前,我有幸去过一趟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这是当年江东门集体屠杀的遗址和遇难者的丛葬地。 尽管南京的千百年历史上从
不缺少杀戮, 但七十多年前的这次惨无人道的屠杀, 无疑是当代人心中印象最为
深刻、最为惨烈的一次。 纪念馆门前伫立着一个纪念碑, 上面用各种语言记录了
遇难的人数, 300000,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 1937 年 12 月 13 日,一夜间南京
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屠杀。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尸堆如山,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
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民的尸体,顿时,南京城成了人间地狱,侵华日军在中
国,在南京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依稀记得,门口的第一座
铜像雕刻的是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 她双手抱着一个恐怕不满周岁的孩子, 那孩
子无力地躺在母亲的手中, 大概已经遭难, 妇女抬头望天, 大概是在向苍天申诉
命运的不公。铜像下刻着几行字: “杀害了我的孩子永不再生,杀害了我的丈夫
永不再生,却留下了受强暴的妻子独自承受所有的痛苦。 ”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
到了日军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多大的灾难, 使多少幸福的家庭家破人亡, 使
多少鲜活的生命就此丧生。 万人坑是屠杀事件中的重要场地, 那里有无数的亡魂,
不断的控诉着侵略者的罪行,累累白骨,连无知的孩子和暮年的老人都不
《南京!南京!》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