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及展望
周波
二○○七年八月
一、中国电力工业的现状
(一)发电情况
截止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2200万千瓦,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水电12857万千瓦,%;火电48405万千瓦,%;核电685万千瓦,%;风力发电187万千瓦,%;生物质能等其它发电66万千瓦,%。
2006年全国发电量达到28344亿千瓦时,%,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延续了自2005年四季度开始的下降趋势,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厂利用小时5221小时,%。
发电市场主体已多元化,初步形成竞争格局。目前,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各类发电企业4000余家。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约占90%。华能、大唐、华电、%;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神华集团、三峡工程开发公司、中国核电集团公司、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等其它中央发电企业约占总装机容量的10%;地方发电企业占总装机容量的45%;%。
(二)输电情况
输电环节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由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分区域垄断经营。目前,全国从事省级输电业务的企业31家,跨省输电业务的企业6家。截止2006年底,两大电网总资产约为15110亿元,其中国家电网公司约为12141亿元,南方电网公司约为2969亿元。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500kV(330kV)和220kV为骨干的电网结构,初步形成北、中、南三大“西电东送”通道,实现了区域内省间及跨区域电网互联。截至2006年底,,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98131万千伏安。
(三)供电情况
目前,按所有制形式划分,供电企业主要有中央国有和地方国有。中央国有主要为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拥有的供电企业;地方国有主要为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方电力企业和水利系统管理的供电企业;此外,还有林垦、油田和煤矿等系统拥有的自发自供企业。截至2005年底,%。全国3012家地、县级供电企业中,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直供直属的1196家,控股或代管的1353家,地方独立的662家。
(四)用电情况
,其中10千伏及以上高压用户接近100万户。
二、中国电力工业市场化的进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针对不同发展时期,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电力工业体制改革和管理模式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缺电形势下的集资办电
1985年之前,我国电力工业一直实行国家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中央政府是全国电力经济活动的惟一决策主体,负责全国电力资源的配置,直接组织电力生产供应和电力投资建设。这种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电力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全国长达20多年的严重缺电。为迅速扭转电力短缺的局面,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外资等方面的积极性,1985年,电力工业开始实行改革,采取了两项主要改革措施:一是实行以“电厂大家办,电网国家管”为方针的集资办电政策,对新建电厂实行“还本付息”电价,其目的是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兴办发电厂,创造必要的投资激励机制;二是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省为经营实体,中央政府逐步放松对电力工业的准入监管和价格监管,同时对地方政府适当放权。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推动了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电力装机容量每年以新增1000万千瓦的速度递增,到1995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亿千瓦,全国性电力短缺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二)政企分开的改革探索
1997年3月,电力工业管理体制进入第二轮改革,进行了政企分开改革,成立了国有独资的国家电力公司,与电力工业部双轨运行一年以后。1998年,电力工业部被撤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设电力司,原电力部的行政管理职能移交该电力司。这一轮改革后,国家电力公司不再具有行政管理的政府职能,只是一个电力生产运营商。但是,垂直一体化经营的国家电力公司,集发电、输电、配电、售电于一身,几乎控制着全部电网和一半的发电厂,依然保持着垂直垄断的格局。
(三)厂网分开改革
90年代末期,中国电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电力供应不仅不再短缺,而且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阶段性的供大于求。这一变化导致了发电市场开始出现竞争并且竞争程度逐步增强,逐渐显现出了电力工业产业组织结构垂直垄断的弊端。在发电市场上、公正、公开”原则的市场竞争规则,独立发电公司与等的地位上。
中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及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