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与城市规划
一、风水概念
风水学是城市布局、宅地选择的一门学问。因其考虑的主要要素就是“风”和“水”,故称风水。
人的居住环境以风和水最重要。
人就是风水。
“风水”的概念,一般认为源自晋代郭璞的《葬经》。《葬经》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又称堪舆。
“堪舆”一词释义,东汉许慎认为:“堪,天道;舆,地道”,即堪舆是谓“天地之道”。堪、舆是汉唐时期风水的两个主要派系之一,其宗旨是“法天地,象四时”。强调宇宙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同一。
天人合一理论。(风水就是外在环境与人的和谐)
二、风水源流
风水源远流长。
还在秦始皇时,有术者说金陵有天子之气,于是秦始皇就派“朱衣三千人凿方山,疏淮水,以断地脉。”
明末崇祯皇帝和李自成大斗风水,崇祯派人到陕西米脂去平毁李自成祖坟;而李自成,当他的农民军队攻占凤阳朱氏老家后,也一把火烧毁了崇祯帝祖辈的陵墓。
从风水学文献看,我们可把风水学的发展分成如下几个阶段:
1、汉代的风水理论萌芽
《汉书·艺文志》目录里列有《堪舆金匮》和《宫宅地形》两部书。但这两部书均散失。
《宫宅地形》归于风水学的形法类。《汉书·艺文志》曰:“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廓室舍形”。
2、魏晋——风水体系初步形成
其标志就是郭璞著《葬经》。
据《晋书·郭璞传》记载:“郭璞字景纯,河东闻人也。……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他曾注《山海经》、《楚辞》。
《晋书·郭璞传》记载有他为司马睿卜建邺等地的经过;为母亲选墓地。精于“阴阳望气说”。
《葬书》的理论要点:
(1)、“生气说”:该书认为万物皆生于气。“葬者,乘生气也”。
(2)、“藏风得水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要“藏风”、“得水”。
(3)、“地形藏气说”:“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丘垄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说明宅地周围高可聚气。
(4)、“方位说”:“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以“四灵”代表四个方位。
3、唐宋——风水理论的发展与定型时期
隋朝,风水学著作逐渐增多。《隋书·经籍志三》就出现了13部相地书的名称。但当时风水书多以五行生克理论为核心内容,理论突破不够。
真正促成风水理论大发展的是唐宋时期。这时出现了很多有建树的大师人物。
这时的代表人物有袁天罡、李淳风、杨筠松、何溥、赖文俊等。
杨筠松(唐朝)著《撼龙经》、《疑龙经》等, 《撼龙经》专言山龙脉络形势,分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九星。《疑龙经》专言寻龙、结穴等。
《撼龙经》九星之说专论山形。九形当中有三形是好的,那就是贪狼、巨门、武曲。
风水学与城市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