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至罗依溪二级公公路K77+100~K77+180右侧边坡工程地质条件说明
一、工程概况
本路堑右边坡自K77+100至K77+180,总长80m,平均高约27m。由于边坡的差异性风化及荷节理裂隙发育,。但由于边坡较高,近年来在冰冻、雨季常发生表层破碎岩石塌滑破坏,塌滑至公路上,严重危及到公路的正常营运。
二、工程地质条件
一)、概况
本路堑处于较大山岭侧缘的坡腰部位,山体原坡角40~50°,路堑边坡比现状约为1:,目前平均坡角62°。坡面分为二级台阶,最上一级台阶坡率为1:1,地表由碎石土组成,植被较为发育,现已趋于稳定,下一级台阶即为现在有了发生破坏路堑边坡,为关键体。(该路堑所处山体高大,广义边坡坡面延展范围宽,本说明书坡面仅指靠近公路的二级台阶,主指下一级。)坡面原有坡积松散碎石土在修建路基时被清除,坡面岩石裸露,以砂岩夹泥质砂岩为主,岩石破碎,部分块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悬于路堑坡面,少量岩块已与母岩割裂虚脱呈危岩状态镶嵌夹持于坡面。坡面不平整,无植被覆盖,降雨时,雨水由坡面直接排泄。破坏时以岩块塌滑为主,~。该路堑边坡在外界因素如风化程度的加剧、降水、冰冻的影响下有较大体积的崩塌产生。
二)、岩土特征
本路堑坡面岩石裸露,为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其岩性主要为灰褐色泥质砂岩,局部夹紫灰色泥质砂岩、泥岩,属较软岩。坡面岩石表层强风化层为灰褐~紫褐色,~,呈碎裂镶嵌结构;其内侧弱风化为辉绿~紫红色,岩石较完整,呈大块状~碎块状夹碎石状为主。岩石抗物理风化能力差,在冰冻、温差效应和降雨时的渗透补给与干燥时的蒸发作用下,坡面岩石首先产生球形风化并呈叶片状剥落,在各结构面处形成无充填无胶结的卸荷裂隙。该处为单斜岩层,产状平缓,D270°∠47°其走向与路线走向呈大角度斜交~正交关系。根据目前路堑边坡特征及结构面状况可分为三段。
1、K77+100~K77+127 本段坡面岩石基本裸露,局部有少量坡积碎石土覆盖,~,基岩岩性以砂岩为主,夹泥质砂岩,岩石破碎,部分块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悬于路堑坡面,少量岩块因球形风化基本已与母岩割裂虚脱呈危岩状态镶嵌夹持于坡面。在球形风化的岩块之间,由于卸荷节理裂隙发育,而使岩体呈破碎镶嵌结构。坡面不平整,少量植被为蒿草灌木类等季节性植物。
2、K77+127 ~K77+140 本段为已滑塌段,由于垂直线路的节理裂隙密集发育且相互穿插交汇形成槽状结构体,局部因塌滑而形成岩腔。
3、K77+140 ~K77+180 本段路堑坡面岩石及构造发育性况与第一段基本相同。
三)、构造地质条件
路堑段远离区域性大断裂,路堑为单斜岩层,岩石层理发育,无其它严重不良地质构造。其优势主导结构面为节理面,发育程度较高,节理紊乱,均无填充胶结,基本闭合,节理间距3~15/m,节理面延伸状况较差,单条节理延伸长度小于5m,未发育成从坡底贯穿坡顶的倾向公路的大结构面,在小范围内贯穿交汇为微型槽状结构面。在路堑外侧,形成张性卸荷裂隙,缝隙中无充填和胶结,宽度0.
5~。
四)、水文地质条件
路堑区整体处于较大山体腰部,地势相对较高,较陡,汇水面积较小,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大部分降水直接冰顺坡面流向地势较低
吉罗公路k77+100-k77+180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