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教堂的停车很快就停满了汽车,当我走出我的汽车站时,我注意到我的教友们正一边向教堂走去一边低声议论着什么。当我走近时,看见一个男人正斜靠着教堂外面的墙壁躺在地上,好像睡着了似的。他上向穿着一件几乎已经破成碎片的军用防水短上衣,头上戴一顶破帽子,那顶帽子被拉下来遮住了他的脸。倔的脚上穿着一双看起来差有多有三十年历史的旧鞋子,而且对倔来说,那双鞋子也太小了,上面还布满了破洞,他的脚趾头都露在了外面。
我猜这个男人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继续朝前走进了教堂。我和我的教友们寒暄了一会儿,然后,有人提到了那个正躺在外面的男人。人们窃笑着,闲谈着,但是没有一个人请他进到教堂里来,包括我。过了一会儿,讲道开始了。我们全都等待着牧师走到讲道坛上去,给我们讲道。就在这时,教堂的门开了。
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低着头沿着走廊向前走去。人们屏着气,低声议论着,做着鬼脸。他步履蹒跚地走过走廊,登上讲道坛,脱掉了他的帽子和上衣。我的心沉了下去,前面站着的正是我们的牧师--那个“无家可的流浪汉”。没有人说话。牧师拿出他的《圣经》,放到讲台上。“教友们,我想,不用我说,你们也知道我今天要讲什么内容了吧。”然后,他就开始唱下面这首歌:
“如果在我经过的时候,我能帮助别人;
如果我能用一个字或者一首歌鼓励别人;
如果我能在别人犯错的时候为他指也来;
那我就没有虚度此生。”
有一个人总是落魄不得志,便有人向他推荐智者。
智者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这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智者不答,只是把水倒入杯子,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智者无语,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边的花瓶,这人悟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花瓶。”智者摇头,轻轻端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融入了沙土,不见了。
这个人陷入了沉默与思索。智者弯身抓起一把沙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逝了,这也是一生!”
这个人对智者的话咀嚼良久,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处处像一个个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盛进什么容器就是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逝,就像这水一样,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无法改变!
”
“是这样。”智者拈须,转而又说:“又不是这样!”说毕,智者出门,这人随后。在屋檐下,智者伏下身子,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这人把手指伸向刚才智者所触摸之地,他感到有一个凹处。他不知道这本来平整的石阶上的“小窝”藏着什么玄机。
智者说:“一到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看这个凹处就是水落下的结果。”
此人遂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应该像这小小的水滴,改变着这坚硬的青石板,直到破坏容器。”
人生如水,我们既要尽力适应环境,也要努力改变环境,实现自我。
1927年,美国阿肯色州的密西西比河大堤被洪水冲垮,一个9岁的黑人小孩的家被冲毁。在洪水即将吞噬他的一刹那,母亲用力把他拉上了堤坡。
1932年,男孩8年级毕业了,因为阿肯色州的中学不招收黑人,他只能到芝加哥读中学,家里没有那么多钱。那时,母亲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男孩复读一年。她则为整整50名工人洗衣、熨衣、做饭,为孩子攒钱上学。
1933年夏天,家里凑足了那笔血汗钱,母亲带着男孩踏上了火车,奔向陌生的芝加哥。在芝加哥,母亲靠当佣人谋生。男孩以优异的成绩中学毕业,后来又顺利地读完大学。
1942年,他开始创办一份杂志,但最后一道障碍,是缺少500美元的邮费,不能给客户定发函。一家信贷公司愿借贷,但有个条件,得有一笔财产作抵押。母亲曾分期付款好长一段时间买一批新家具,这是她一生最心爱的东西。但她最后还是同意将家具作了抵押。
1943年,那份杂志获得了巨大成功。男孩终于能做自己梦想多年的事了:将母亲列入他的工资花名册,并告诉她算是退休工人,再不用工作了。那天,母亲哭了,那个男孩也哭了。后来在一段反常的日子里,男孩经营的一切仿佛都坠入谷底,面对巨大的困难和障碍,男孩已经无力回天。他心情忧郁地告诉母亲:“妈妈,看来这次我真要失败了。”
“儿子,”她说,“那努力试过了吗?”
“试过。”
“非常努力吗?”
“是的。”
“很好。”母亲果断的结束了谈话,“无论何时,只要你努力尝试,就不会失败。”
果然,男孩渡过了难关,攀上了事业新的巅峰。这个男孩就是驰名世界的美国《黑人文摘》杂志创始人、约翰森出版公司总裁、拥有三家无线电台的约翰?H?约翰森。
约翰森的经历向我们昭示:命运全在搏击,奋斗就是希望。失败的原因只有一种,那就是放的努力。
(
十篇好文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