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老地名
昆明的老地名
人民东(西)路:今天说是文革所改名,非也,它原是沿鱼翅河的一条石板路,因通往迤西,称为西关外大道,1958年填平河道,拓宽路面,取"人民事业兴旺发达"之意,取名人民西路.
下马巷:今人民中路省人材市场斜对面南起武成路的独口巷,因清时官员到城隍庙(五一电影院),武庙(武成小学)参加活动必须在此下马而得名.
大(小)富春街:今美辰百货两旁,因明末清初从江南迁居昆明的人聚居此地,想念家乡风景如画的的富春江而得名.
大(小)绿水河;今省政府旁,五华山与大德山之间有两条小河,水呈碧绿色而得名.
三转弯:以前我天天要走的路,呵呵,原连通小富春街(昆二中)和如安街的一条小巷,有三个转弯而得名.
三市街:今柏联百盛门口的步行街,元代昆明最繁华的地方,云集珠市,马市,羊市而得名.
三合营:今昆都附近,明代的军屯营地,辛亥革命后将城郊的焦家营,赵家营,波转湾三村的人合为一村,迁居至此得名.
文林街:因为明清时贡院(云南大学)在此,考生多经此地,"文人如林"而得名.
文化巷:古为荒地,以前称"寻麻地",50年代院校扩建,成为连接云南大学,昆明师范学院(云师大),昆工的师生往返通道而得名.
瓦仓庄:昆都附近,以前是一个叫瓦村庄的村子,明代在此建仓库囤积军粮而得名.
中和巷:原来昆明最长的一条巷,连接翠湖和武成路及景虹街,内又有吉星巷等三条支巷,石屏会馆,昆明二幼均在巷内,以儒家思想"致中和"而得名.:"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长春路:现人民中路东段,解放前被卢汉改为绥靖路,以以前长春观在此而得名.
东风东(西)路:1960年前后扩建街道,取"东风压倒西风"之意.
关上:这个奇怪的地名有点复杂哦-----此地原有一村,村子所居之土岗名为石虎岗,因附近财神庙内有一石雕老虎,此地又为昆明通往滇东滇南绎道之门户,设关镇守,名为石虎关,因为关在土岗之上,村居关之旁边,所以取名关上村,后来便发展成关上镇.
北京路:原为太和路,1966年贵昆铁路通车,云南从此有了出省铁路,此路两端都是火车站,取"边疆连北京"之意而得名.
五里多:并非象八公里,三公里一样是代表距离,而是来自于蒙古语"斡耳朵",意思是衙门和行营,因为元朝时梁王离宫在此,驻扎着蒙古军队而得名,后转化为五里多.
普吉:来自彝语,普为庙,*路口,因旧时有庙在此而得名.
六甲:因旧时农村基层设甲,此为第六甲而得名.
司马巷:在今天儿童医院后面,连接金碧广场和石桥铺,因清道光时司马李际春的宅地在此而得名。
羊仙坡:学府路上虹山段的那个坡,来自彝语“雅西波”,意思是长满杨梅和其他酸水果的地方。
交三桥:因当时此地附近盘龙江上的桥为一名为焦三的人捐建,所以名为焦三桥,民国时便改为交三桥。
米厂心:今圆通大桥下,明代为屯储米粮的仓库,故为米仓,心是昆明土话中央的意思,所以叫米仓心,意思是米仓的中心地区,民国时米仓废除,该为碾米厂,周围形成一个大集市,所以就叫米厂心了。
岔街:今省体育馆后门,明代为通往滇南和贵州的道路岔口。
状元楼:今拓东路市博物馆斜对面,清光绪时,石屏学子袁嘉谷获得经济特科一等一名,成为云南数千年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总督魏午庄为其在此修建聚奎楼,上书“大奎天下”,民间俗称状元楼。
尚义街:清时以崇尚礼义而得名。
复兴村:昆明的老居民区之一,南起金碧路,紧临玉带河,昆华医院旁,因清末村子衰败,民不聊生,辛亥革命后逐渐恢复,以复兴意思得名。
威远街:清朝时的藩台衙门驻地,声威远扬而得名。
穿心鼓楼:元代在此建鼓楼用于军事通讯,楼下有道路穿过可供行人通行,便俗称穿心鼓楼。
桃源街:此地历史上曾有一片桃林,清光绪年间,昆明县令谢幼侯府地在此,刻对联于门“曾经沧海难为水,寻得桃源好避秦”,后来此地便叫桃源口,后打通道路,便称桃源街。
珠玑街:以前是买活猪的市场,称为猪集街,1944年,因名字太难听,猪市已经搬离,经过登报征求意见改名,后取《楚辞-七谏-谬谏》中“玉与石同匮兮,贯鱼眼与珠玑”而得名,意为珠玉荟萃,美丽之地。
和护国运动有关的地名
正义路:云南重九起义后,以伸张正义于天下之意,将大南门改名正义门,门北之路改称正义路。
民权街:原南起民生街,北至武成路。清时为云贵总督竖旗处,名为三纛(音到)巷,意为三面旗帜。后以三名主义中民权主义命名。1998年建人民中路已去大半,今五华区雄伟大楼前那条街便是。
昆明的老地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