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沧浪之水歌《楚辞》
沧浪之水①清兮,可以濯吾缨②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注释:①沧浪:水名。在今湖北省境内。②濯:洗。缨:系帽子的带子。
原诗译文:沧浪之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分析与欣赏:这首诗歌用近乎直白的语言告诉人们一条为人处世之道:水清就洗帽缨,水浊就洗脚。它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清水和浊水的不同态度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对清洁事物的尊重和对污浊事物的鄙视。就拿做人来说,一个人思想品行好,人们就会尊敬他;思想品行不好,别人就会看不起他。是受人尊重还是被人轻视,完全取决于人的自身。
2《别诗》张融
白云山上尽,清风松下歇。欲识离人悲,孤台见明月。
诗词赏析
中国的诗歌经过六朝山水诗歌的阶段之后,渐次形成了意象的艺术方式。当然,一种艺术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是需要很多的链条衔接而成。张融的这首小诗,写的是离人之悲,却将目光转向莽莽宇宙、孤台明月,是典型的意象诗。
别离之际,最易引发人的感情波澜。诗人们为此写下无数“消魂”之什。张融这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诗,乍看上去似平平淡淡,而细味之,个中又有一番浓情深意。
四句诗,有三句写景。“白云”、“清风”、“松”、“明月”,这都是形容六朝隐士们隐居之所的清隽、超绝。如孔稚珪《北山移文》写假隐士驰骛官场后,“使我高霞孤映,明月独举,青松落荫,白云谁侣?”这三句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而且其中寓含了别者与送别者的隐士身份以及隐士风度。
三句写景,而没有一句不是抒写“离人悲”之情。送别故人,不知始于何时,直到傍晚时分,山上白云消尽,山中晚风初定,双方仍依依不舍;但分手在势,终有一别;故人别去,已是明月高悬。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暗含了时间的延续。三句诗还为我们描绘了山中隐士送别的清绝空间。头两句一个“上”字一个“下”字,把空中的白云与地上的苍松联在一起,又以“清风”把二者完整地融为一体。明月高挂,铺银洒玉,山中景物异常明澈、空阔、静谧。这种景物一经第三句点化,送别人的惆怅之情便跃然纸上。三句诗,从时空两方面抒写“离人悲”,前者写离别之难,后者写别后之悲,可谓情景“妙合无垠”。
。因此,我们说这首诗不仅绘景抒情,而且是写人。作者曾说:“融,天地之逸民也。进不辨贵,退不知贱,兀然造化,忽如草木。”(《南史·张融传》)所以明代张溥称赞他说:“白云清风,孤台明月,想见其人。”(《张长史集题辞》) 这首小诗集绘景、抒情、写人于一身,宁静的景象中深藏感情的起伏,平淡的词语中可见清绝的人格。
3范云《别诗》其一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
译文:上次离去时,雪像花一样地飘落,如今再度前来,花开得像雪一般的白艳。这两句诗是感叹相聚太短,离别太长,每次分手后总要经过许久才能相见。
4子夜四时歌·秋歌(南北朝民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注释】
千里光,指月光,意思是托月光寄情给千里外的征人。
【古诗今译】凉爽的秋风吹进窗子里,罗帐都飘起来了。罗帐起处,皓月当空,勾起了佳人儿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深情思念。心爱的人儿,此刻你也在看着着皎洁的明月吗?
【赏析】
本诗属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民歌。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秋歌》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清新浅近的语言,再现了思妇对出征丈夫的怀念。前两句写秋风渲染气氛,后两句借明月直抒情思,意境高远。全诗虽无一句写女子的眼泪、叹息,但由于把女主人公的感情与秋风、明月等自然景物交织在一起,创造了悲凉的气氛,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的相思之情,风格哀怨缠绵。所以至今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秋天风,总是不请自来,夜里,悄悄地吹进窗子,把罗帐都吹得飘起来了。是做一开篇就以“秋风”、“罗帐”创造了凄凉冷清的环境气氛,怎能不勾起罗帐内读出之佳人的情思。为下文借明月寄托情思渲染了气氛,打下了铺垫。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秋天这个季节月光特别的明亮,罗帐被秋风吹得飘起来了,相思的人儿看到明月怎能不想起远征在外的心上人呢?思念之苦无以排解,只好又把感情通过这月光,寄向千里之外
5 巴东三峡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长江三峡由于两岸夹山,江道纡曲,水势湍急,成为著名的险境。在古代的条件下,渔者或行人乘舟经过此地,都不能不临其境而提心吊胆,虽说“沉舟侧畔千帆过”,但毕竟要随时准备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内在的主观存在的心情。而外在的客观实境呢?除了眼见滩险山高之外,又偏偏此地多猿,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相“接火”,相“撞击”,于是在心灵的火花闪现时,就不能不产生惊
沧浪之水歌供参考学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