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识转型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要】当前我们正处于从现代科学知识向后现代文化知识转型的特殊时期,教学理念及教学实践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本文主要探究了在知识转型背景下怎样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当代知识转型教学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6-02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转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学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逐渐发生变化,“在知识中认清自我”、“自我意识”和“关联性”成为了当前知识型的重要特点,人文知识、个性化知识、缄默的知识逐渐备受关注[1]。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新时期的到来,标志着知识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自身也在之间变化,这种变化形式必然会为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带来深刻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教学的过程、目的、内容和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教学过程――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知识构建
传统的教学活动大多数都是知识的单向传统,教师作为“知识传播机”一遍遍向学生输入知识,学生仅仅作为一只“录音笔”将知识全部吸收,教学过程只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这样,原本绚丽多彩的教学活动逐渐演变成了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真理性知识的束缚,被知识巨人踏着脚下,决不允许对课程知识质疑问难,更不能进行评判、创新,完全限制了教学的自由,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被绑上了真理知识的镣铐,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学生则被知识压得喘不过气来,逐渐成为了知识接受器,教师和学生的个性被限制,创造力逐渐被消磨,鲜活的生命逐渐枯萎。当代知识观则偏向于注重知识的动态性、开放性、内在性,知识在也不是永恒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是相对的,需要进一步健全的东西,可以进行批判和创新。然而知识的完善和构建需要经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实现,只有置身于知识主体构建之中,外在的世界逐渐被理解,人生价值逐渐丰富,生活的意义逐渐扩大,师生的视野逐渐拓展,师生之间在知识的构建、批判、创新的过程中一起成长,相互促进。
二、教学目的――从对知识的“占有”到与知识的“对话”
现代知识型教学目的表述方式有很多,总结这些方法,不难发现他们具有共同的、关键的一点就是:运用当代教育使得学生成长为使用“当代社会”发展的人。要引导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首先要教育他们学会“当代的”科学知识,占有知识,从整体出发得知,知识自身就是一种目的。但是,在后现代知识性理念下,知识不再是恒定的真理,教学也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知道便是扼杀”――将学生限制在“知道”知识的层面会消磨掉学生质疑和创新的意识。“探究就是解放”――探究性学生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批判、创新的平台[2]。对于那些无界限的知识,对于那些不断出现的知识网络,对于那些信息化知识,对于那些由于无界限和信息化而造成的知识混乱,我们必须明白一点,不能由于知识社会就需要更加强调知识的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与知识相遇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教师引导学生讲知识作为质疑、探究的出发点,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与知识进行交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鉴别能力、判定能力与批判能力,不断创新,最终形成新的知识和文化,把人从知识权威的禁锢中释放出来,从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寻找人
当代知识转型及其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