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卷第 3 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 l .1 7
2011 年 6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Jun. 2011
论本事迁移与文学通变
殷学明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要:文学是文学存在和文学存在者二而合一的生命共同体,文学存在者是文学存在的具体化和物态化,它缘事
而发与物性迁变休戚相关。文学是以通变的形式存在,通变又是以本事与反本事迁移方式完成的。当前文学通变
带来原有文学理论合法性失效,就一劳永逸地宣告文学终结,宣告文学研究过时,这不仅在学理上可笑,在实践
中也不可行。
关键词:本事;本事迁移;文学存在;文学存在者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1)03−0138−05
世纪之交,我国展开了一次关于文学终结的大讨文学要么被悬空为形而上的道,不食人间烟火;要么
论。从文学发展角度看,这次讨论是文学通与变的讨堕入形而下的器,失去应有的本色。文学内涵模糊,
论;从意识观念看,这次讨论则是建构与解构的讨论; 外延不居,这一切给文学研究带来了很多悬疑和麻烦。
从思维模式看,这次讨论又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名不正则言不顺,如若言顺文学理应在存在的视域中
维的交锋。这次讨论致使已有的文学观念动摇甚至分将其正名,把文学存在和文学存在者区分开来。海德
崩离析,形成了坚守审美幻象与委身文化产业两大阵格尔认为:“通过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分,和选择存
营紧张对立的景观,讨论所引发的文学派系令人忧喜在作为主题,我们从原则上离开了存在者的领域。”[1]
参半。沿波讨源,讨论诱因于米勒抛给中国的潘多拉文学存在是人类的诗性精神,具有人类学价值,它以
盒子——文学终结论。米勒认为新媒介培植了新的感精神运动的方式存在。文学存在者是文学存在的具体
知方式,而新的感知方式终结了文学。虽然我们无奈, 化和物态化,它以文学作品的形态出现。二者是心与
文学确乎今非昔比甚至名存而实亡。我们应该承认吸身、灵与肉的生命共同体。物有始终,物性的有限性
收德理达解构和麦克鲁汉媒介思想的米勒是审时度势决定了文学存在者有限性事实,文学存在者的变化乃
的,对文学的透视也是深刻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至终结是物性转化消逝的结果。文学存在与物性的消
视米勒对文学终结的态度又是两可的、悖论的。我国长决定了文学的具体形态。元代诗人虞集认为:“一代
学者闻风而动或鼓吹媒介或坚守审美将文学问题简单之兴必有一代之绝艺,足称于后世者。”(孔齐《至正
化、派系化是于文学的发展无益的。殊不知事物的发直记》卷三引)文学存在者终结是一个历史惯常现象,
展是相反相成的,外因不可僭越内因,媒介不能决定无需惊讶的文学事件,但文学存在是永恒的存在,它
一切,当然没有外因的诱发,内因只是潜能。譬如流适时通变融入新的物性继而生成新的存在者,文学存
行是由于流行使得你参与,还是你的参与使得流行? 在永不终结。正如米勒所说:“文学虽然末日降临,却
文学终结是媒介与文学自身同构的生成过程,不管是是永恒的、普世的。它能经受一切历史变革和技术革
固守传统文学的内在理路,还是委身文学的
论本事迁移与文学通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