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兴水战略打造民生水利
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水是山西之短,更是山西之痛。缺水一直是困扰和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未雨绸缪,从长计议,在水利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做出了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重大决策。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定后,全省各地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在三晋大地上掀起了新一轮兴水治水热潮。
一、“十一五”全省水利工作十大亮点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寻求解决山西水资源短缺的治本之策,“十一五”期间,在水利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重大决定,全力推进了事关山西长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水利、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水利、事关建设秀美山川新山西的生态水利和事关水利现代化发展的数字水利,举全省之力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水源、农田灌溉、水保淤地坝、地下水保护及汾河清水复流和城乡节水等六大工程。2008年、2009年兴水战略全面进入攻坚阶段,2010年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五年来,全省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80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资达 60亿元,均系历史最高年份。“十一五”时期是山西水利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全省水利建设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五年。
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
“十一五”期间,我省本着“兼顾下游、维系生态、合理开发,将地表水取用量控制在40%以下”的原则,规划建设35项应急水源工程,这批工程基本涵盖了建国以来我省不同时期规划的重点工程。到2010年底,35项应急水源工程累计完工27项,完成投资85亿元。这批工程建成后,加上已除险加固的百座病险水库,全省地表水供水能力有了显著增长,2010年水库年末蓄水量已由2005年的6亿m3增加到12亿m3。这批工程的建设,构成了全省经济社会供水的主要水源,有效解决了我省长期以来工程性缺水的突出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率先实现全覆盖
“十一五”期间,,建成各类饮水工程20 640处,解决了28 283个村、1 18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全省总人口的40%。其中,建成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201处,覆盖人口365万人,最大的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达18万人。从无水到有水,从苦水到甜水,从挑水到自来水,全省农村饮水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
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任务全面完成
“十一五”期间,按照“除险加固一批、降等一批、报废一批”的思路,对列入中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101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全面实施了除险加固工程,去年年底已全部竣工验收。对未列入中央专项规划的387座小水库,按照病险程度,我省自行筹资对要害部位进行了应急处理;对存在病险情况的67座淤地坝进行了加固处理;对部分存在问题的小水库依照相关规定,分别进行了降等和报废。
农田灌溉创历史最好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安全,按照“用好老灌区、建设新灌区、改造和修复旧灌区”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快大型灌区建设步伐,夹马口北扩、北赵引黄两座百万亩大型灌区相继建成通水,10大灌区和6大泵站更新改造加快推进,2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出台并全面落实了灌溉电价水价补贴政策、农业灌溉机井水价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灌溉积极性。五年来,全省实灌面积连创新高,,系历史最高年份。2009年虽遇严重干旱,粮食产量仍达 。
水保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建水保淤地坝2 000多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万hm2以上,累计治理度达到49%, 。特别是近三年来,,建成高产、优质沟坝地 1 533万hm2,有力促进了当地退耕还林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防汛抗旱工作取得全面胜利
“十一五”期间,我省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把水库、河道、淤地坝、尾矿库、边山峪口和山洪泥石流预防等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防、撤、抢”防洪体系建设,加大防汛抗旱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建设,防汛应急指挥和抗旱能力明显提升。同时,首次启动省长预备金为全省配备拉水车125辆,5年累计争取国家防汛抗旱专项经费 5亿元,有力夯实了全省基层防汛抗旱基础设施。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扎实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省大力实施了汾河清水复流、节水型社会建设及地下水保护工程,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
实施兴水战略打造民生水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