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滁州西涧》新探索
韦应物是唐代大历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最为人传诵的诗是《滁州西涧》:“独怜幽草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中有无寄意,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寄意。”?
而与教材匹配教参上却表明:此诗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面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显露出来,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却道:“此诗以简洁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写出了闲适生活的宁静野逸之趣,在宁静的诗境中,有一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理由是韦应物《咏声》诗所云:“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因而说:“诗人的情感归结于静穆空寂的诗歌情调,表现出某种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
这就让人费解了,这两种观点并存似乎都近情理,教者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主体情感呢?不过《尚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意志的。从这一点上说作者借景述意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们不如联系诗人的一生来展开分析总结,让广大师生从情感上去认同一种更为贴切的解说方式,进而去理解作者作品的情感。?
诗开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幽草、深树、黄鹂并提,树大根深比喻势力大,根基牢固;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在此似乎给了人一种哗众取宠,招摇轻浮的感觉。故此诗人鄙弃它们转而去喜欢生活中极平凡、常见,让人感觉生命力顽强的幽草,由此可见诗人显现的是甘于平淡,不居高自媚的胸襟;这确实让人感觉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
但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到底是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呢?还是传达一种淡漠遁世的心理倾向,教者以为是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试加以解析:从肃宗广德二年(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地方任官,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里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省,为自已没有尽到责任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沈德潜评论说:“是不负心语”。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岁。?
综上所述,韦应物该无愧于“勤政爱民”,“先忧后乐”的称誉。在逆境中而不自弃,为官清正廉洁,看不出有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反倒可领悟到他经世济民的广博情怀。此诗只能说作者春游滁州西涧所见,感怀身世,忧伤情怀淡然而生。何也?《旧唐书》中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
谈《滁州西涧》新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