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原因
意识形态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历史条件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烂摊
子,计划经济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
设。
国际背景
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危机后,当时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
到1957年,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
基本建立起来。
2、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
计划当局制定生产和分配决策
1957年,国家计划管理的工业生产产品由115种增加
到290种;国家统一分配的物资由220多种增加到530多种。
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财政收入所占比重约34%,其中有
75%由中央支配。
国民经济计划编制的程序:“两下一上”
第一步,国家制定计划的控制数字,下达给部门和
地方。
第二步,各部门、各地方根据计划控制数字,结合
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编制计划草案,上报国家计
划委员会。
第三步,在各部门、各地区计划草案的基础上衡。
基本上没有市场
通过计划手段和方式配置资源。财政按国家计划实
行统收统支;银行成为实行资金计划管理的出纳机构;
政府既管理宏观经济活动,又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直管企业,企业的人财物管理和产
供销活动,都要按国家计划进行。
基本上没有私营经济
在所有制方面,片面强调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
济的作用,排斥和限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952-1978年城镇不同经济成分格局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1)》第107页等
经济改革回顾
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揭开了
改革开放的序幕。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从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改革模式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模式和前苏联、东欧的激
进的“休克疗法”
按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中国采取了渐
进式改革模式。
渐进式改革模式可以避免社会震动过大,从而可以较好地处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实现平稳的经济转轨。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休克疗法”的要义是一步到位,迅速转轨,在短期
内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经济转
轨过程中实行“休克疗法”。
以俄罗斯为例,1996年和1991年相比,其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45%。下降幅度大大超过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5%)和美国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0%),整个国民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
中国实行的渐进式改革模式的主要特点
先从计划经济体制比较薄弱的农村起步,再逐步向
城市推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1979年在安徽、四川的
试点和逐步扩大,演变为1982—1983年在全国的推行。
截至1984年底,(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98%)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改革在城市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展开。城市改革不像农村改革那样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
其中,国有企业改革就经历了扩大自主权、两步利改税、
全面实行承包制、转换机制等政策调整,到目前正在进
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
所有制改革先对国有经济进行调整提高,在调整中
发展非国有经济成份
国有经济布局按“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
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的原则进行调整,
在金融、能源、交通、邮电通讯、民航、军工等产业,
以及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精尖技术领域,国有经济仍占主体地位。
在对国用经济进行调整和提高的同时,大力发展包
括个体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建立以公有制为
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
1978-1997年,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1/4(见下表)。
中国经济改革-国企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