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摘要:语言是发展的。尤其是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种情况外
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
变化。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时,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关键字: 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理性意义,感性意义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关于古代汉语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如“马” 、“牛”、“羊”、“山”、“水”、“日”、“月”、“人”、“手”等
等。这类词数量不多,但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因而便于人们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就是说,有一些词,从形体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如:⑴、淫,古时多用来指不思进取,堕落的行为。如“富贵不能淫” ;今用是淫荡。⑵、
乳,动词哺乳,养育的意思。今用是奶制品。⑶、丈夫,大丈夫,指有男子气概的男人。
今用做妻子对男人的称呼。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这是最应注意的一种,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词义之间,既
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下面就以同中有异的词为例分别以举例形式来具体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根据西方语言学家的观点,我们把古今有同有异的词划分为两种,即词的理性意义变化和词
的感性意义的变化。
Ⅰ)、词的理性意义变化
词的理性意义变化又可以分为三种:
1. 词义范围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例如:
皮 本专指从鸟兽身上剥取下来的未去毛的皮。 《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清代段玉裁曰: “引
申,凡物之表皆曰皮。 ”包括去了毛的革以及所有动植物的表皮,也指人的 胃。
睡 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 《说文解字》中曰: “睡,坐寐也。 ”《史记・商君列传》中: “孝公既
见卫央, 语事良久, 孝公时时睡, 弗听。”这里所说的 “睡” 就是“坐寐” 的意思, 如果把 “睡”
理解成现在的意思“躺下来睡大觉” ,不仅文义上讲不通,情理上也说不过去。宋代欧阳修的
《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就是耷拉着脑袋打盹儿,也就是“坐寐” 。现在的“打
瞌睡”一词就是由此而来。后来睡的意义扩大了,不管是坐着睡还是躺着睡,白天睡还是晚
上睡,都可以叫做“睡” 。
好 原指女子美貌。 《国语・ 晋语一》:“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 虽好色, 必恶心, 不可谓好。”《战
国策・赵策三》 :“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 ”这都是专指女子相貌姣好,不涉
及品德。 而后来的 “好” 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对人、 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如《史记・ 张
仪列传》:“夫群臣诸侯,不料地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 ”等等。
其他如“江” 、“河”、“城”、“池”、“衣”、“菜”等等,今义的范围都比古义宽泛,都属于词义范围的
扩大例。
2. 词义范围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它的特点是古代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也就是今义包括在古义当中。例如:
亲戚 古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包括父母兄弟在内。例如,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屏藩周。 ”《史记・五帝本纪》 :“尧二
古代汉语词汇章节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