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篾的作文 篾记 篾是有用的东西。山问毛竹砍伐之后,劈成篾片篾条,经
过匠人的巧手编织,成为农具和生活用具。篾在不觉中把自然与山村相连,砍掉一根毛竹,
劈出条条希望, 穿插几番辛劳, 织出山里人的喜悦。 篾具又不动声色地偕同乡人, 筚路蓝缕,
代代不息, 将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到底。 篾实在值得一记。 居住山村, 筑屋讲究 “地
气”,地气佳则家和事兴。 首先要求打柴用水方便, 通常选择依山傍水的屋基。 倘若房前屋后
还有空地,辟一方菜园,植几株毛竹,十数年后,毛竹蔓延为一片竹园,就能享用到手臂粗
的老竹了。买房按平方米计算的城市人头次下乡,看到青山环抱绿水长流的村舍,羡慕得不
,听到风拂竹叶,俊鸟啁啾,便以为是诗意的生活了。而这
“修竹”和“茂林” ,对于山里人来说,只是用来制作工具的,山里人不过是在田间地头讨生
计。不同的生存环境,连心态也不一样。就在山村这种阡陌纵横的田间地头,农业机械基本
施展不开手脚,除了拖拉机脱粒机,耕地播种,收割挑运,用的还是木制的农具,但在粮食
的转运、淘洗、晾晒环节,木材无能为力。大概山里先人们试过柳条,发现不结实,找过白
藤,制成类似愚公移山中将土壤石块“运于渤海之尾”的箕畚,终究原料生于野外,割取费
工夫。后来看上了毛竹,竹韧且轻,经年不腐,可编织多样物什。竹园的产生,最早应该和
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至于如何用竹制物,先人的智慧,从篾上体现出来了。 篾克服
了整根竹子不易弯折的问题,并且可以自由决定竹片的宽窄厚薄,加上先人们经过无数次的
实验积累了灵巧的编制方法, 这样,种种实用的物什应运而生了。 篾一般取自老竹。
老竹质地坚实,更加耐磨受用。将老竹靠根部锯断,削枝去梢,用篾刀抹平关节处的突起,
沿锯面等分了,再把竹节砍掉,就成了最简单的篾。这种篾粗里粗气,做连枷再合适不过。
连枷是爷字辈的农具。豆类作物收割后摊开晾干,扬起连枷一拍,豆粒纷纷进出,效率是手
工剥豆不可企及的。 也可编笼嘴, 七八根篾条沿黄瓜片大小的圆作切线排列, 经过翻转缠绕,
变为碗样的东西,拿绳子穿了“碗”边,套上牛嘴系紧绳索,可防止牛吃庄稼。别小觑了这
几根篾条,俗话说牛有 4 个胃,如果不是用它给牛戴了“口罩” ,路边的庄稼可要被“横扫一
大片”了。况且牛啮苗尖儿,被啃过的庄稼很难生长,收成极低,种粮为生的人谁也难以容
忍,争吵在所难免。所以我一直认为笼嘴是项朴素而伟大的发明。 连枷和笼嘴,山
村人人会做,精细的物什,只有交给篾匠。篾匠或子承父业,或拜师学来手艺。农闲时节,
篾匠挑了工具走家串户,享受客人的待遇。一箩一筐,凝聚了娴熟技艺,是要按工收费的。
我姑父就是一位篾匠。有时乡人约了篾具,他便在家中做。我小时候寄住姑家,特别爱看姑
父干活。 姑父到屋后寻了毛竹, 开剖去节, 干净利索, 竹子在篾刀下顿挫有声。 半支烟工夫,
一摞粗篾落在脚边。 姑父喝口茶, 挪来一条长凳, 掏出一双牛耳小刀, 刃对刃八字状钉牢了,
把粗篾放进去一拉,同样粗细的篾便出来了。这种篾窄如毛针,长约七尺,往往拿它做挑粮
打草的浅筐,淘麦漂壳的大篮,以及摘菜装瓜的箩头篮。如果乡人要笊篱、饭筐或蒸笼,姑
父得对这种篾进行深加工。先要刮皮削瓤,再用砂布磨掉棱角毛边,使之圆润光
关于写篾的作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