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后现代主义电影《罗拉快跑》
现代主义电影是由表现传统的戏剧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深入到表现人物内心更细微、更隐秘的情绪变化, 探索人性中最本原的东西(张扬个人直觉和情绪),横向再现社会生活、人物情绪,注重人物情绪的自然流动(意识流)、使电影由视觉艺术升华为表现内心感受的艺术影片。围绕着后现代主义概念在学界引发的争论,使得我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必须要审慎而明确。在西方学界,利奥塔打着“触发差异”、“向整体开战”的旗号热烈欢呼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哈贝马斯认为文艺复兴以来启蒙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因而继续坚持现代性并以之对抗后现代性;詹明信则把“后现代主义”称作“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以皇皇巨著进行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奠基工作。后现代主义理论引入中国以来,围绕它产生的争论也成为近些年中国学界理论争鸣的一个热点:有拍手欢迎者,有坚决抵制者,有冷嘲热讽者,有潜心研究者,还有不屑一顾者——观点立场可以不一致,但有一点确是可以肯定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已经进入的中国学界的学术视野。
“人类,可能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物种,一种找不到答案的谜团……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又该如何出去?如何确定所知皆真?又为什么相信这一切?无数的问题有着相同的答案,而这答案又带来新的问题,下一个答案又带来更新的问题。周而复始,到最后还是不相同的问题……相同的答案?”
在影片的开始,《罗拉快跑》就引领观众进入一种对人生和命运思考的状态。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又该如何出去?如何确定所知皆真?又为什么相信这一切?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都是没有答案的发问,其目的直接指向的是一种对现代文明和理性的解构。
后现代社会大背景下,当代人普遍对现代文明表示担忧。人们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质疑。《罗拉快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演的。《罗拉快跑》通过对命运偶然性的戏剧化处理,试图引起人们对社会发展与人生出路的深刻思考。
启蒙以来,理性一直是现代文明张扬的一面旗帜,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越来越飞速的发展,对理性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烈。按照启蒙的逻辑,人类可以在理性的支配下完成对自然对社会的超越与改造,可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现实是:人类物质文明虽然日益繁荣,但现代文明下生活的人类却越来越陷入精神的困顿和信仰的危机。在尼采宣称上帝的死亡和福柯对人类主体性死亡的宣判之后,人们成了“无家可归”的弃儿。理性,在迷茫的现代人的视野里,日益变得模糊而渐行渐远。现代人发现,原来一直以来所依赖的理性是那样的虚弱无力,在理性之外,还有着太多理性遥不可及的神秘,还有着太多仅仅依靠理性解决不了的问题。正是在这里,《罗拉快跑》的后现代色彩与这个时代的主流潜意识达到了深度的“共鸣”。
《罗拉快跑》以一种复调叙事的形式,完成了自身对理性的解构。通过罗拉三次奔跑结果的不同,我们从影片中看到,命运,就在那些微不足道的瞬间差异里发生了迥异的改变。第一次奔跑: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结果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奔跑:罗拉在银行抢到了钱。但结果却是曼尼被急救车撞死。第三次奔跑:罗拉不仅在赌场
后现代主义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