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文章一、会计丧失诚信原则的原因分析。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目前已日益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做到真实与公允。然而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会计信息失真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据我国财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时,,,而在2000年度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的147户,,;利润不实157户,,。可见会计造假愈演愈烈,会计诚信基础已经动摇。造成会计失信的主要原因有: (一)、信息不对称是会计失信的前提。,它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我们知道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厂商)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的问题,甚至会计这种职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实的经济并非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首先是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作用者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获取时间、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优势。由于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果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进行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其次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我国的会计陷入囚徒因境。在不同的会计个体之间,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主体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则该会计主体可能获得好处;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则可能都受到严厉的处罚;两个会计主体都选择提供真实会计信息,则什么益处都没有,由于信息不对称,结果都选择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同样在会计人员中,也存在三种选择:一个会计人员执行领导授意做假账,另一个不执行领导授意,则执行领导意图的会计人员可能获得好处;二个都拒绝领导授意,则可能面临一起受到不公正待遇;二个都执行领导授意,共同做假账,大家都得不到好处。结果会计人员在现实生活中更多表现为一起执行领导授意而做假账。结果是制造虚假信息者获得好处的机会大,导致会计信息制造者竞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再次,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次品驱逐良品。阿克洛夫以旧车交易市场为例来解释了这一点,他认为:由于卖者比买者对车辆拥有更多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使买车的人难以完全信任卖车人提供的信息,因而试图通过低价来弥补其信息上的损失;因买者出价过低,卖者不愿提供好的产品,从而导致次货的泛滥,最终导致高质量的产品从市场中退出,留下来的只是低质量的产品。在当前我国的会计市场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会计信息制造者出具大量的虚假会计信息,加之我国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上投机盛行,投资者喜欢猎取小道消息,只关心股票价格的升降,对会计信息真假缺乏研究,造成市场对虚假信息的大量需求,由于需求的增加,必然导致虚假信息供
重塑会计诚信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