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目的出发走向课堂革命-中学语文论文从教育目的出发走向课堂革命 周海林周海林,江苏省口岸中学副校长,南师大中学语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教育学会直属会员,泰州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泰州市首批特级教师培养对象和泰州市首批卓越教师培养对象。先后参与研究和主持国家及省级课题七项,参编作文教学指导书籍四本,在《中国教育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学论文和教育管理论文30多篇,所参与的两项教研教学成果荣获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其中“民族团结教育实践研究”还荣获国家教育部首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在马年浓郁的新年气氛中,我悠闲地读了两本教育学著作,一本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本是日本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在阅读中思考,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而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课堂和学校开始“静悄悄的革命”。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怀特海认为学生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学生的自我发展才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教育就是要生成智慧,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出来,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对人生的体验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人生对话,在交流、对话、沟通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共享,这种知识、经验、智慧以及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交流和共享,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如今我们的教学忆性的知识学习,而将学生的创造性淹没。老师和学生一起淹没在题海中,学生既没有这门学科的宏观认识,又没有对微观问题的探究兴趣,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和丰富起来,学生在不断做题中只是“唯手熟耳”,不是“唯脑熟耳”,老师因考而教,学生因考而学,从来没有发现的喜悦和思想的火花。让课程和课堂像生活一样多彩多姿教育是一个生命化的过程,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实现形式,而课堂作为教与学展开的时空状态,亦是师生生命的展开过程,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寻找真理的地方。怀特海认为教育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学校要将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将学校课程设置与生活的复杂多样相匹配,让学校教育像生活一样多姿多彩。当课堂一味地“讲”、一味地“练”的时候,学生感受不到智力劳动的快乐,这种课堂压抑并泯灭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没有必要思考也没有时间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以一个正在思考、并积极利用他所拥有的一小部分知识的“无知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问教于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无知者”的教师角色定位,正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成为学习和探究共同体的基础,这样教师才是一个引导者,是一个助学者或者同学者,而不是知识的权威和简单的判断者。怀特海认为一种思维训练方式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儿童。你也不要奢望一次出色的演讲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激励出一个赞赏的班级。我们目前的课堂改革,大家都喜欢迫不及待地总结出或者推出某一个教学模式,好像没有课堂模式就代表这种课堂教学改革成效不大,而且往往以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覆盖所有的学科和所有的课堂,因此在学校或者区域内强力推进,我想,教学需要模式,因为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构成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时候,也就呈现着不同的模式,但教学切忌模式化,即使这种模式是如何如何符合
从教育目的出发走向课堂革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