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由来
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 30 里处,早在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这座雄关一经设立,关塞内外就风烟弥漫,战火不断。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不时南犯,迫使秦国为保障关中地区安全,在此屯兵把守。汉文帝十四年( 公元前 166 年) ,匈奴老上单于率 14 万骑兵入侵朝那( 今固原东南) ,由萧关南下,一把大火毁了回中宫。骑兵直进到陇县、凤翔一带,这次进犯,关中受损甚大,于是汉文帝派卢卿等三位将军分别驻守上郡、北地和陇西。委任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董赤为将军,率领大军阻击匈奴,迫使老上单于终于退兵。从此,汉日夜重兵把守,进一步加强萧关和关中内地的防守。此时的萧关已成为关中西北部的屏障和门户。汉武帝元封四年( 公元前 113 年) 刘彻率大队人马北出萧关,开通了萧关道。匈奴单于也曾派使者来长安商谈亲和。魏晋以后,关中多事,萧关皆为人车马往来孔道。
唐武则天称帝后,也未放松萧关的防守,派魏元忠为萧关大总管,以防备突厥进犯。唐神龙元年( 公元 705 年) 废弃他楼县又置萧关县。唐至德( 公元 756 年) 年后,被吐蕃吞没,关中再一次受到威胁。大中年间
( 公元 859 年) ,经过一翻拼杀,唐又收复了萧关县。明代为防御鞑靼进犯,又大大强化了萧关道的防守。由此可见,萧关确为控扼要地,是北方各游牧民族向关中进犯的一条主要通道,被历代王朝所重视并在此修筑边塞重镇。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 80 里的谷涧间。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故关址周匝约 3 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唐代,其交通地位仅次于“大路驿”潼关道,唐以后武关道失去国道地位,但作为一条西北与东南地区相联系的捷径道路,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的武关道金戈铁马,征战频繁。春秋战国时期,秦楚诸国多次兵出武关进行征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四次出巡东方,其中两次通过武关道。秦末汉初,刘邦领兵破武关,战蓝田,入关中灭秦。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取信韩信之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自汉中,经散关,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 公元 215 年) ,曹操率统大军出散关经故道夺取汉中。南北朝分裂割据时期
关中的由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