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歌美学特点刍议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继《诗经》《楚辞》和先秦散文之后的又一座文学高峰,其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和蔡琰等。建安文学一方面反映了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一方面表现了这些作家企盼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主将,其诗歌创作既突出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凝结着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本文拟就曹操诗歌的代表作着重从审美、鉴赏的角度作些浅陋的探讨。一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附近)人,出身于一个富有但社会地位不高的家庭,少时机敏任性,二十岁举孝廉,一生征战,文武皆备,是魏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诗人。曹操生活的年代,正是汉末大小军阀混战之际,战乱不已,土地兼并异常严重,动荡的社会给广大人民带来沉痛的现实:“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蔡琰《悲愤诗》)、“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曹操《蒿里行》)。战争灾难,不但破坏了当时的生产力,使广大农民过着颠沛流离、忍饥挨饿的生活,而且冲击了西汉以来“独尊儒术”的正统思想。诚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指出:“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逐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曹操的思想不能不受到影响,表现出直面人生、对人民寄予同情和敢于抒写个人抱负的较开明思想,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诗歌创作正是那个时代和他个人性格的艺术写照,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二十篇,全部是乐府诗,以五言居多。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达思想抒写个人抱负为主的(以下简称抒怀诗),一类是游仙诗。先看关涉时事的诗歌。这类诗歌计有《薤露》、《蒿里行》、《却东西门行》、《苦寒行》四篇,以《蒿里行》、《薤露》、《却东西门行》为代表。“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这首诗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简洁明快的语句描写了汉末社会的战乱和人民的不幸,高度概括了袁绍、袁术等军阀假借讨伐董卓的名义,各各拥兵自强,争权夺利,互相混战的史实,笔端对人民寄予了一定的同情。此诗很有特点,短短四解八十字就将当时的重大社会事件作了逼真的描绘,语言既朴实又凝炼,有一种慑人的力量和气势,易于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何等的凄凉和悲壮!作者“念之”断肠,读者能不惊心?“贼臣持国柄,杀生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这首与《蒿里行》同样传诵的《薤露》,描写洛阳在董卓匪徒们的焚掠下的残存状况,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感慨不已。这些诗笔力遒劲、刚健,从一个侧面使我们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感受到作者伤时忧怀、同情人民的进步思想。“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回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却东西门行
曹操诗歌美学特点刍议.doc1参考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