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周至县人民医院巩晓峰
1
定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
概述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
抑制细菌生长
创造不利环境。
3
概述:
发热通常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发热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许多疾病常是由于早期出现发热而被察觉的,因而它是疾病的重要信号,甚至是潜在恶性病灶(肿瘤)的信号
4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体温: 腋温:36~37°C
口温:~°C
肛温: ~°C
一天中的体温差<1°C。
5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
下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幼儿脑发育不完善易发热,体温波动大
6
体温调节中枢
丘脑
皮质
神经、体液
产热
散热
正常体温
发生机制
7
产热器官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散热器官
直接导致发热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发生机制
8
下丘脑
前部
后部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少数冷觉感受器
刺激
散热反应
产热反应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位
体温调节中枢
发生机制
9
调定点学说: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与致热原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外源性致热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
内源性致热原:IL-1、IL-6、IFN-α、IFN-β、TNF等
发生机制
10
巩晓峰诊断学课件发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