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孙悟空”原型
摘要:《西游记》作为一本经典名著,其艺术魅力自然不言而喻,而其中对“孙悟空”的原型的研究一直是历代学者所津津乐道的,本文不仅回顾各大家主要的研究观点,还在此基础上,对“孙悟空”的原型进行展望。
关键词:孙悟空原型;本土说;进口说;混血说
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汇聚猴性、人性和神性的孙悟空是猴类中的佼佼者,孙悟空在小说中能够纵横天、地、冥三界,是神通广大,鲜活可爱的形象。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孙悟空,它原型是什么样子的,对于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历代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以及争执。其中关于孙悟空原型的研究最主要的代表有三家,即鲁迅的“本土说”,胡适的“进口说”,“混血说”。
一、“本土说”
“本土说”是鲁迅先生率先提出的,他是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替孙悟空“寻根”。首先,从文学渊源上看,在我国古代神话里有这么一段:“淮涡水神名叫无支祁,这无支祁是个神通广大的水神,他语言机敏,能言善辩,能辨出江淮水的深浅,能目测距离的远近。他长的样子就像猿猴,鼻子扁扁的,额头高高的,身体是黑的,而脸却是白的,眼睛金光灿灿,牙齿洁白如雪,脖子能伸得百尺长,力气能比过九头象,能打架,能腾跃,能快速奔跑,还能轻盈地一闪就不见了。这只猿猴被大禹治服以后,脖子被大索链锁住,鼻子用金铃穿着……”李建茹,石国勇编著;《文学艺术之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第1版。
而这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无支祈就是鲁迅先生所认为的孙悟空的原型,它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哺育而出的,是一个中国的本土的文学形象。其次,从作者吴承恩本人的创作来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里明确提出说:“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无支祈)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刘瑛著;《唐代传奇研究》;正中书局;1982年第1版。
在鲁迅先生看来,认为禹伏无支祁故事的神变奋迅之状被吴承恩移于孙悟空,换句话说,孙悟空不是吴承恩的首创,他只是吴承恩继承前人,不断完善发展后塑造成型的人物形象,鲁迅在《中》的前身是杨志和编的四十一回《西游记传》,而两者又大不相同。他说:“惟杨志和本虽大体已立,而文词荒率,仅能成书;吴则通才,敏慧淹雅,其所取材,颇极广泛,于《四游记》中亦采《华光传》及《真武传》,于西游故事亦采《西游记杂剧》及《三藏取经诗话》,翻案挪移则用唐人传奇(如《奇闻集》、《酉阳杂俎》等),讽刺揶擒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几乎改观……”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第16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这也说明吴承恩取材非常广泛,但是这些题材都是无一例外地来源于中国的文化,来源于吴承恩本人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与此同时,作者吴承恩本人受唐宋传奇的影响极大,《西游记》一书的最早雏形应该是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义净译《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中记载的故事。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明时期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杨东来的杂剧《西游记》等已经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和名号。《唐三藏西天取经》中有“无支祁(巫支祈)是他姊妹”袁珂著;《中国神话史》第29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年第1版。
之说,元杂剧中也有这样的台词:“孙行者上云……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
比较文学参考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