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这一课是我参加国培学习回来后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全乡出的一节公开课。这是小学六年级上册唯一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5句话,77个字,但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课后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聚焦教学精彩
,引发质疑
课伊始,我用大屏幕出示主题图,配音乐高山流水,在这样的意境下我简介俞伯牙琴技的高超和两人知音一样的默契,然而这样音乐奇才却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随即板书课题。看着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踊跃提问,很显然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我从众多的问题中提炼出提纲挈领的两个:他们是怎样成为知音的?为什么要绝弦?带着这两个问题,结合我的探究提示学生兴味盎然地开始了自探。
,学以致用
学生在充分的自探、合探的基础上,进入展示交流阶段,我引导学生针对两个问题汇报。不仅注重对文言文的理解、朗读,还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想象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不露痕迹地让学生明白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的人。
,深化主题
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比较难理解。所以质疑再探环节,我根据学生的提问:一定要绝弦吗?不能用别的方式表达心情吗?引导学生互动谈理解,深悟绝弦。并引导学生配乐朗读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绝弦那悲壮又感人的行为。
二、观照教学遗憾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回首本课,也有缺憾:
理解文言文时,我让学生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的意思,是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但当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时,我就抢着说了。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补充。去完善,收放不自如。
课上我虽然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但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充分调动不爱朗读和朗读能力差学生的积极性,这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没有得到有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