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船长》教学中“咬文嚼字”的魅力.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船长》教学中“咬文嚼字”的魅力
“咬文嚼字”是语文教学中开掘文本和利用文本的一种基本策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咬嚼、品析文本,获得理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从张富军老师执教《船长》一课的案例,可以看到其魅力。
【教学案例】
师:(大声)海水猛烈地――
生:(齐)涌进船舱。
师:同学们,为什么不是“流”呀?
生:因为,那个“玛丽”号巨轮是全速前进撞过来,肯定口子很大,如果是流的话,说明水流不急,用“涌”字说明水一下子都冲进了船里。
师:体会真切,他告诉我们,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水流的速度――
生:(齐)快。
师:水量非常――
生:(齐)大。
师:文中有一词“不可开交”,谁能用朗读读出“乱”的感觉吗?
生:(读)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师:稍微读得有点味道了。同学们,要注意,这时候疯的可不是一个、两个人呀,而是――
生:整个人群。(齐读)
师:我们一起读,读出“乱”字。
师:然而,――(出示: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与“不可开交”鲜明对比的是――
生:救援工作井然有序。
师:什么是“井然有序”?
生:“井然有序”的意思就是救援工作进行得非常有秩序,一点都不乱。
师:同学们,从“乱得不可开交”到“井然有序”,这是根本性的转变。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改变呢?船长是关键。从船长这个威严的声音当中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生:人们大概了解到,炉子被海水淹了,灭了,机器已经停了。
生:还了解了,这个船还能坚持20分钟。
师:这20分钟非常重要。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我觉得应该是“坚持”这个词语。
师:坚持20分钟。这20分钟确实很重要,因为哈尔威船长说――
生:够了。
师:够了,每个人都听到哈尔威船长能用20分钟,拯救他们的――
生:性命。
师:这20分钟给了人们――
生:希望。
师:谁来像哈尔威船长一样,用最简短的一句话――
生:(大声地)够了。
师:是的,够了,这20分钟足以给每个船员生的希望。
【评析一】
张老师执教的《船长》一课,是那样灵动,尤其是抓住“词句”进行品味咀嚼,是那样自然、轻盈。
1. 抓住“涌”字,“四两拨千斤”。大部分教师会引导学生抓住“猛烈”一词进行突破,让学生体会到船受损严重,船上所有人面临的危险。可是,张老师却“引”学生抓住了容易被忽略的“涌”字,并采用了比较法巧妙地与“流”相比较,但又丝毫不露痕迹地用“为什么不是‘流’呀”进行反问,进而用“水流的速度――”“水量非常――”进行指向明确的引领。一个“引”,一个“比较”,一个“反问”,两个“指引”,环环紧扣,如行云流水,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所创设的“遇险”情境,为后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抓住“不可开交”,演绎“梅花三弄”。让学生通过朗读进行体会。尤其是朗读指导,更是妙不可言:“谁能用朗读读出乱的感觉吗?”“你还有一些理智。”“疯的可不是一个、两个人呀,而是――”这样精妙的点评,每一处都抓到了学生的心痒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一个“不可开交”的挖掘,使学生也仿佛就在即将沉没的“诺曼底”号上!
3. 从“井然有序”处“峰回路转”。正当学生沉浸在“不可开交”的情境中,张老师

《船长》教学中“咬文嚼字”的魅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mfadaz5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