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身世及时代背景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
2、理解本文“融情于事、融情于理”的写作手法
导入:(播放视频)(5分钟)
1、陆机所著的《文赋》写道:“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处于重要地位的一个简单的语句,就可以起到统领全文、点明主题的作用。
明确:本文“警策”之句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本句既是李密“辞不就职”的事实依据,也是情与理得缘由。……
内容梳理:
(齐声朗读第一段思考问题一)
一、作者是如何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凄苦家境的?(3分钟)
明确:零丁孤苦(慈父见背,母亲改嫁,刘躬亲抚养)
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门衰祚薄(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晚有儿息)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齐声朗读第二段思考问题二)
二、作者是如何写辞谢拜官的窘境和进退两难的心情?(5分钟)
明确:一方面:“臣以供养无主”,
另一方面:以退为进,久颂皇恩浩荡,以表臣深明皇上宠幸之恩德。
明确:
表述对皇上的无限感慨之情。并述说臣乃卑贱之人,能得到如此恩待,“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而后作者回转笔锋说他的辛苦,但未能得到皇上的体谅。朝廷责备地方官员上门逼迫驱赶“责臣”,“催臣”“急于星火”等词语,表现出了十万火急的形式。同时李密又说“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皇上又不准许“苟顺私情”。因此,进不得,退不能,左右为难,心情矛盾处境尴尬,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置。
三、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面对忠孝不能双全的矛盾窘境作者是如何化解的?(开放题,学生自由回答)(8分钟)
文章扣住了晋王朝“以孝治天下的幌子”。作者从个人的经历,遭遇,这两方面诉说效忠朝廷的心志。
第一是为了消除皇上对他自命清高的怀疑。
第二是为了表白,他有意奉诏,而祖母的病势危急,并不是对朝廷有异心。(这样看来,他应该要去啊,要奉诏赴命。但是李密却描写了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苦境。文章中又说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而报刘之日短也,希望只能先尽孝后尽忠了。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去赴命而故意找的借口。你同意这一个观点吗?同意或者不同意,说出你的理由。(开放题)(8分钟)
回答:同意或者不同意(说明理由)
回答
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回答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
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写作手法:(5分钟)
1、融情于事:(融情于事法,是指通过记叙事件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此法要点是将浓郁的感情集于笔端,表面看是冷静的记叙,而实则表现了作者真挚细腻的感情,特别要抓住传神的关键细节,重笔渲染,使人可感可触,产生强烈的共鸣。)
强烈的情感色彩是本文的一
《陈情表》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