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十八岁了,她第一次离开挪威西部的大森林来到首都奥斯陆,第一次参加一个在公园举行的露天音乐会。白桦树上的彩灯,庄严、华丽的舞台,交响乐的美妙旋律,使她陶醉了。
忽然,她坐直了身子,睁大了眼睛,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台上的报幕人分明在向观众报告:“下一个节目是我们挪威的音乐大师爱德华·葛利格的得意作品:《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有名的音乐家怎么会知道她的名字,而且将一支乐曲献给她呢?起初,由于心情的激动,她无法静听音乐。渐渐地,她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乐曲中去了。她听到了森林的喧哗,大海的咆哮,小鸟的鸣唱,牧童的笛声……啊,她明白了。她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件事……
那时,她还是个八岁的金发小姑娘。秋天,她提着篮子到森林中去捡野果。在林间小道上,遇到了一个正在散步的穿着风衣的人。那人虽然是一个城里人,却异常和气。他帮她提着装满了野果的篮子,一边送她回家,一边微笑着说:“咳,真糟,我没有什么礼物可以送给你。我口袋里一根丝带也没有,不要说会唱歌的洋娃娃。”但他答应送给她一件很好的礼物,“不是现在——大约十年以后”。
当她渐渐成长的时候,有时会微笑着想起这次相遇,期待着那件礼物。终于,她仿佛明白过来:“那个人真会哄我,哄一个八岁的小姑娘。送我一件很好的礼物,在十年以后!他有这样的心吧,也无法把礼物送到我的手中。”
现在她知道了,那个和气的城里人就是大音乐家爱德华·葛利格。他信守了十年前的诺言,而且用这样奇妙的方式。他的乐曲会传遍四方,也就将礼物送给了她!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比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
达格妮听完乐曲,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她从音响的洪流里感到了音乐家对她的祝福:“你是黎明的曙光,你就是幸福。”
音乐会结束以后,这位十八岁的姑娘走到海边,面对大海高声说:“生活啊!我爱你——”
《十年后的礼物》教学设计
【课程题目】《十年后的礼物》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材版本】语文出版社S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
一、教材分析
《十年后的礼物》一课是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音乐大师爱德华信守诺言的故事,十年前他答应送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一件很好的礼物,十年后他用奇妙的方式将礼物送给了达格妮,使达格妮
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记叙文,围绕着‘真诚的心’这一主题,是一组洋溢着时代美的的赞歌,有利于学生感悟诚实守信的美德。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为第六单元品读名著打下结实的阅读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指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向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十年后的礼物》是一篇蕴意很深刻的叙事类文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与文本对话。
本篇课文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承诺礼物——送出礼物;另一条是暗线,即达格妮十年前到十年后的心理变化,同时,这也是全文的主线。因此,只要以“达格妮心理变化”的句子为切入点,就可以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是课文在安排叙述顺序时,运用了插叙的方法。4—5节插入回忆——爱德华十年前的许诺;1—3节写十年后达格妮收到礼物时的惊喜;6—8节写十年后的礼物激发了达格妮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要理清“达格妮心理变化”的过程,就必须要还原事情本来的顺序。
所以,我调整了课文内容的顺序,从十年前爱德华承诺送出礼物(4自然段)入手,并以达格妮十年间即收到礼物前后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和阅读能力,并在前三个单元中接触了一些童话、写景状物文章的读书方法,已经初步具有了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本文是一篇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流畅优美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品读兴趣,达格妮的心情变化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只要引导他们进入问题情境,认真阅读,积极探究,他们就不难感悟到世俗礼物有价而诚信无价的道理。
教学目标
结合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
⑴认识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十年后的礼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