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门派
太极拳主要五大门派
陈式太极拳
[PP]陈式太极是太极拳流派之一。创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王廷。陈王廷,字奏庭。自幼习文练武,承袭祖传武技。明崇祯十四年任温县“乡兵守备”。曾“披坚持锐,扫荡群氛”。明亡后,隐居家乡,陶情于渔水,盘桓於山川,忙时耕田,闲时“造拳”。他编造的拳法,今称陈式太极拳老架。此拳是以陈氏祖籍山西洪洞旧传的拳艺参与阴阳开合之理为基础,吸收和借鉴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结合《黄庭经》中的导引、吐纳第一路和第二路。陈式太极拳有著显著的运动特点,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的主导下,头顶气沈,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踝,使肢体在顺缠丝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串。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是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之一。创自河北省永年县人杨福魁。杨福魁,字露禅。道光年间拜陈长兴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成为陈氏拳械的第一个外姓弟子。杨得传后,於1850年左右至北京传授太极拳。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需要,扩大传习范围,删改陈式老架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大的动作,编创成杨式太极拳架。后又经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修润,定型为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杨式太极拳动作姿势舒展简洁,动作松柔,缓慢匀速。杨澄甫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总结为十要,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沈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之一。创於河北省永年县人武禹襄(1812—1880)。武禹襄自幼习武好文,约1850年从杨露禅学得陈式老架太极拳,1852年途径河南怀庆府赵堡镇,从陈青萍学陈式新架太极拳,此后, 钻研拳理,揣摩拳架,多有发悟,创编成武式太极拳。此拳姿势紧凑,强调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肩,动作柔缓,步法小巧灵活,注重虚实变换和内气潜转。武式太极拳的身法主要有含胸拔背、裹裆、护盹、提顶、吊裆、沈肘、尾闾中正。运动时注重动作的起(开始动作)、承(上一动作环节与下一动作环节)、开、合,讲究“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需有转换”。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之一。创自河北省大兴县吴鉴泉(1870—1942)。其父全佑(1834—1902),满族人。初从杨露禅习杨式大架拳,复拜其次子杨班侯为师学杨式小架拳,以善柔化著称。鉴泉自幼从汉,改姓吴,又名爱绅。他秉承家学,擅长小架太极拳。1921年,吴鉴泉受聘於北京体育研究社任教时,去掉小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重复动作,突出轻柔、缓慢、圆活、连绵的运动特点,创编成吴式太极拳。此拳的基本技法包括:悬顶弛项、含胸拔背、转腕旋膀、展指凸掌、弓腰、收臀、屈膝坐腿。要求做弓步时,两脚尖均朝前,头顶与后脚跟形成一条斜线。做马步时,要求左桩右柱或右柱左桩,即重心偏向进攻方向一侧。在转身变向时,不论转45度、90度、180度,都采取全脚碾转的方法。
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之一,创自河北省完县人孙禄堂(1862—1932),孙禄堂于民国初年从郝为真学得不到武式太极拳后,以武式太极拳为基础,吸取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特点,八卦掌拧旋敏
太极拳的门派(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