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实践与效果分析
郭继孚李先王书灵
【摘要】近年来,北京交通拥堵成为国内外社会关注的焦点。北京交通拥堵是个案还是各城
市普遍经历,交通如何缓解?面对这些疑问,本文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指出交通拥
堵是世界城市共同的经历,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或正遭受着交通拥堵
的困扰。交通拥堵与城市人口与功能布局调整、小汽车增长以及公交等诸多因素密切联系。
本文归纳整理了北京市陆续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缓堵措施,并通过基于浮动车的交通运行分
析系统、公交 IC 卡数据收集分系统、北京市交通模型和专项调查等技术手段,分析评价了
北京市交通运行状态,总结提出了北京市交通缓解的建议。
【关键词】交通拥堵缓堵措施交通指数
1. 引言
自 1908 年小汽车被大规模生产之日起,现代城市的机动化发展已走过百年历程。百年
间,小汽车进入家庭的滚滚浪潮,公交系统发展的跌宕起伏;国际大城市的“致堵”与“治堵”
则是其中贯穿始终并仍在上演的不变主题。
目前,中国大城市被推到百年机动化长河的风口浪尖——中国城市的机动化特殊性在于
小汽车进入家庭的时期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交织重叠,在短短几年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城
市几十年、甚至近百年走过的路程,其结果是城市居民虽然具有了购买小汽车的经济实力,
却不具备科学合理使用小汽车的理性心态和文明素质,而城市不可能具有让居民自由拥有和
使用小汽车的承载能力。于是,进入 21 世纪的短短几年间,交通拥堵这一城市顽疾开始在
中国的大城市乃至中小城市蔓延,且愈演愈烈。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人口近两千万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今,站
在“十二五”的门槛上,一系列纷繁复杂的城市交通难题一一摆在城市决策者、管理者、研究
者和参与者的面前,交通在两难和多难中寻求发展。 一方面小客车呈现出“高速度增长、高
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现象,另一方面人口密度高、人均道路资源紧张的大城市难以适
应此种发展模式;一方面小客车的使用导致城市扩大,另一方面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布局的
调整导致了交通需求的膨胀和不均衡化;一方面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公共交通得到优先发展并
被推崇,另一方面在实际出行中公共交通吸引力难与小客车形成竞争之势。正确认识和解决
城市和交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把交通发展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
是“十二五”能否成为首都交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
2. 交通拥堵‐世界城市共同的经历
交通问题作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各国大城市普遍遇到的难题。无
论是发达国家大城市,还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千万人口甚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
市,都经历过或正遭受着交通拥堵的困扰。
940
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论文集
发达国家大城市
纽约、伦敦和巴黎、东京、首尔先后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和九十年
代经历了严重的交通拥堵,虽然此后拥堵有所缓解,但至今仍难以真正摆脱交通拥堵的困扰,
特别是通勤时期的交通拥堵不可避免,难以彻底消除。
纽约 1949 年伦敦 1960 年东京
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实践与效果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