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大学城规划得失的几点思考
【摘要】大学城是高等教育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形成的产物。由于其对共享、与科技和经济的密切联系等领先的发展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强烈推动作用,所以各地纷纷兴起了建设大学城的热潮。在此,我以重庆大学城为例,对其规划得失,作一简要分析思考。
【关键词】大学城规划反思
,大学城就是大学与城的叠加。《教育大词典》对其定义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使得的住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理想的大学城应该是科学城、生态城、文明城”。“大学城通常指包含几所或一所规模较大的大学、以从事高等教育及相关活动为主的城市社区。”[1]
大学城在我国的产生,与现阶段我国在如下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高校学生在校人数逐年增加,原有校舍严重短缺,各高校纷纷另建新校区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的城市化阶段,向快速城市化阶段迈进,原有老城区日渐拥挤,供水供电及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也促使地方政府寻找途径予解决。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政府集中规划大学城,肯定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
共享是大学城设计规划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其设计的一个目的。主要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综合与共享利用。如,体育场馆及图书资源的共享利用,学校之间相互承认学生学分,学生可以跨校选课,老师可以跨校上课,平常活动可以在整个学城范围地区共同开展,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学生多交流,共同促进科技研发等。它对于集中各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育,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外大学城的发展要早于我国,如剑桥,牛津等,它的逐步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大规模的大学城建设是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其中也有政府规划型,如日本的筑波大学城,但更多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养型的发展形态。即,是先有了大学,围绕大学的师生员工兴起的后勤服务业;随着科技研究水平与经济的发展,在其周围自然聚集大量的人口及科研机构,技术转化机构等。从而形成一个以学校为主,由大量具备知识技能型的师生为人口组成的城区。
而我国的情况是恰恰相反的。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属于精英教育,普通群众的升入大学的比率相对较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高等教育连年扩招,更多的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短期的快速增长使得众多高校一时间无以应对。于是,新校区的建设,对其它学校的兼并及联合办学才有了长足的发展。总体而言,我国大学城的兴建主要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类型。
重庆市虽地处内陆,西部偏远地区,远不能够与沿海开放高地相比较。但重庆历史悠久,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大量工厂学校内迁使得重庆具备了相当的工业生产基础、文化科教的基础;从地理位置上看,它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利益于黄金水道的交通运输优势,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商业辐射整个西南地区,为建国后全国六大商业中心之一。虽不能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但改革开放以
关于重庆大学城规划得失的几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