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开发与应用
摘要:关键风险指标是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重要工具之一。本文结合关键风险指标的理解和认识,探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的开发和应用路径。
关键词: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概述
商业银行普遍使用操作风险管理三大工具分别是风险与控制评估(Risk And Control Self-Assessment,简称RCSA)、关键风险指标(Key Risk Indicator,简称KRI)和损失数据收集(Loss Data Collection,简称LDC),操作风险三大工具始终贯穿操作风险管理始终,为高效率、系统化的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科学手段。
操作风险三大工具分别从未来、现在、过去为时间轴的完整视角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关键风险指标就是以当前视角,通过关键风险指标值的变化能够反映未来风险特征信息的变动;对当前风险与控制评估结果进行验证;对过去的损失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控。
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7年5月发布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中,关键风险指标被定义为“指代表某一风险领域变化情况并可定期监控的统计指标”。关键风险指标可用于监测可能造成损失事件的各项风险及控制措施,并作为反映风险变化情况的早期预警指标(高级管理层可据此迅速采取措施),具体指标例如:每亿元资产损失率、每万人案件发生率、百万元以上案件发生比率、超过一定期限尚未确认的交易数量、失败交易占总交易数量的比例、员工流动率、客户投诉次数、错误和遗漏的频率以及严重程度等。
可以看出, KRI是反映关键操作风险状况的一系列统计数据,定量跟踪监测风险发生可能性、影响度或控制有效性。关键风险指标是针对重点关注的关键风险或控制设定的,可帮助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动态持续监测的操作风险预警信息及控制现状,同时,管理层可依据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所反映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优先排序,指标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措施控制风险。
二、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开发
KRI的开发是基于识别的关键风险领域选择关键风险指标并设置阈值对关键风险领域进行监控的全过程。关键风险指标开发主要基于操作风险自我评估法和因果分析模型,选择已经识别出来的主要操作风险因素,并结合商业银行的内部操作损失事件数据形成统计分析指标,用于评估商业银行整体的操作风险水平。
KRI开发原则。关键风险指标与操作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关键风险指标能够真实反映操作风险水平;关键风险指标的变动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操作风险变化情况,随着业务发展和风险偏好的转移,指标的选择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能够根据现有技术条件对关键风险指标进行准确量化;关键风险指标能够满足风险管理和各业务部门的现实需要,覆盖当前操作风险重点环节。
KRI类型。关键风险指标依据层级划分为银行层次和流程层级,银行层级是以总体的角度,依据操作风险偏好/容忍度,监控银行所关注的焦点;流程层级是以流程的角度监控流程分析中所识别的风险点与控制点以及实际损失状况。关键风险依据警示内容划分为风险指标、控制指标和暴露指标。
KRI开发流程。关键风险指标开发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关键风险指标开发与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