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与读在人生边上的边上—读《写在人生边上》有感如果说钱钟书先生自认只晓人生皮毛,仅是随手在人生边上批注。那像我们这帮“凡夫俗子”的想法,只能算是在人生边上的边上耍弄罢了。试为此文。——题记钱先生的这十篇文章据他说仅为“业余消遣者”随便从容地在人生边上注下几个字, 不值作为批评来读, 也不起教育作用。 但是钱先生着实给我们展现了一把他的博识多闻和率真性情, 文章旁征博引, 可谓字字珠玑, 通俗却带有很深邃的思考。幽默又带有很强的辛辣讽刺。没有舞文弄墨之清高,却一针见血,针砭时弊,毫不留情。 里面到处是新奇的构思和比喻, 魔鬼可以造访, 寓言可以新解,文人并不那么优秀,文盲也有很多,窗户也大有说头,真是令人叹服。读后深有体会。如果人生是一部大书。那么,我们既是作者,又是读者吧。每个人写着自己的人生经历, 每走一步敲下一个字符, 或成悠扬婉转的诗篇,或成舒缓温情的散文,或成瑰丽波折的小说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风格,绝大多数人的人生之书好似我们的考场作文,规规矩矩,似成一律。思想,韵味,笔法都是相似甚至近乎相同的。 当然历史的阅卷者也会似阅卷老师一样, 给个平均分罢了,所以普通人大概只有后代和三五亲戚好友记 得,死后便无多少的回忆吧。然而有人笔法突奇,文风诡谲,想要自成一家,写出点名堂来。这些人中有的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开创了自己的宗派, 写出了自己的辉煌, 受到后人膜拜推崇,诸如孔子、司马迁、岳飞、毛泽东 、鲁迅、钱学森等等,还有人在某一步笔画写歪或者主题走偏, 便将错就错, 一意孤行地写下去。 他们只想得些润笔费和虚名罢,管他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什么东西,遵循那“大丈夫生于世,不能流芳百世,亦要遗臭万年”之“法门”。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从古时弑君篡位的乱臣贼子,上欺下瞒的唯利官员,到如今享乐主义至上、浑浑噩噩的混混 刁民,贪赃枉法、 无所不为的 “老虎苍蝇” 等等。这些人倒也可以留下些 “深刻的”印象。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这部大书, 时间蘸着生活的的酸甜苦辣墨水一直向前滚去,停笔之日就是离世之时。 大概谁也不想停笔吧, 即使没有素材, 没有灵感,即使最后搜肠刮肚地凑字, 也想一笔一笔的写下去。 人生这部书有时候就可能有点冗长了,不符合“凤头,猪肚,豹尾”的理想结构,可能读着读着索然无味起来。但是有多少人会认真地去读呢?——那么,便来谈谈读的事。其实无读不得见识,很多人一生可能都是不停息地向前书写,渴望留下灿烂的篇章,渴望创造,渴望前进。但是有多少人会回过头来读读自己这本书或者其他人的书, 带着欣赏的眼光来读, 来反思。 就像钱钟书先生在这本书里面尽展他的睿智博学, 语录典故顺手拈来, 人情世故也是洞若观火。 但是他若没有读的积淀, 何来其文章之绽放。 我们不能只艳羡钱先生的文字富有张力和趣味,更应看到他年轻时手不释卷,博闻广见,生活经历丰富,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成一家之风格。 正如海纳百川, 源源不断地吸收才能有想法可以外传。 读之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们不能选择不写, 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不读,因此稀罕的是认真的阅读者。 人生这本书, 很少人带着明确使命和志向去写作,更少人带着欣赏之心去阅读体会。想先聊聊作家,作家其实首先是很好的阅读者,他们读自己,读他人,读上下五千年历史,读古今中外者传奇,读世间冷暖,读人情练达 ......览万物而博己
写与读在人生的边上的边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