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概论
物联网概述
核心技术
物联网应用
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物联网(IOT)的起源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的Sarma、Brock、Siu创造性地提出将信息互联网络技术与RFID技术有机地结合,即利用全球统一的物品编码(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作为物品标识,利用RFID 实现自动化的“物品”的联接,无需借助特定系统,即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对任何物品的识别与管理。
1999年,由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吉列和宝洁等组织和企业共同出资,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成立Auto-ID Center,在随后的几年中,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瑞士、中国、韩国等国的6所著名大学相继加入Auto-ID Center,对“物联网”相关研究实行分工合作,开展系统化研究,提出最初物联网系统构架:
射频标签
识读器
Savant软件
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
实体标记语言服务器(PML-Server)
2003年11月1日,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出资正式接管EPC系统,并组成EPC Global进行全球推广与维护。与此同时,原6所大学的AUTO-ID实验室转到EPC Global下的技术组,作为EPC实验室,继续对EPC系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提出物联网系统架构:
EPC编码
EPC标签
读写器
中间件
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
EPC信息服务(EPCIS)
广义的物联网涵义
利用条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anything、anytime、anywhere),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
普适计算
泛在网络
物联网
RFID
传感器网络
IOT基本理论模型
智能卡
条形码
二维码
GPS
传感器技术
网关设备
近距离通信
因特网
跟踪定位
高速数
据网络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物联网(IOT)的特征
全面感知
可靠传输
智能处理
感知
传输
智能
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
能够随时随地采集物体的动态
信息。
通过网络将感知的各种
信息进行实时传送。
利用计算机技术,及时地对海量的
数据进行信息控制,真正达到了
人与物的沟通、物与物的沟通。
RFID定义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即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对其信息进行标志、登记、储存和管理。
RFID系统组成
电子标签:由芯片和标签天线或线圈组成,通过电感耦合或电磁反射原理与读写器进行通信;
读写器:读取(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
天线:可以内置在读写器中,也可以通过同轴电缆与读写器天线接口相连。
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
读写器将要发送的信息,经编码后加载到高频载波信号上再经天线向外发送。
进入读写器工作区域的电子标签接收此信号,卡内芯片的有关电路对此信号进行倍压整流、调制、解码、解密,然后对命令请求、密码、权限等进行判断。
若为读命令,控制逻辑电路则从存储器中读取有关信息,经加密、编码、调制后通过片上天线再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解密后送至信息系统进行处理。
若为修改信息的写命令,有关控制逻辑引起电子标签内部电荷泵提升工作电压,提供电压擦写E2PROM。若经判断其对应密码和权限不符,则返回出错信息。
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
系统工作原理
《物联网第一讲》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