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文化散论炎黄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炎帝、黄帝,本是古史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不见于甲骨、金文,在《诗经》《尚书》《周易》《春秋》里也不见踪迹。他们的形象,成型于汉代,距今不过两干多年。本文探讨炎黄文化的原始依据、象征意义与研究路径,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教。一依据顾颉刚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炎黄二帝不过是汉人建构起来的比较完整的中国古史序列里一系列人物中的两位重要角色。从文献学角度看,有关炎帝、黄帝生平事迹的文本记载,非常散、乱、杂,少量出现于先秦时期,绝大部分出现于汉代及以后。出现于先秦时期的有: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据说为左丘明撰的《国语?晋语四》称:“昔少典氏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成书于战国时的《易传》系辞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出现于汉代及以后的有: 贾谊《新书》:“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鹿之野,血流飘杵。”皇甫谧《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也。母日任姒,有峤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日魁隗氏,又日连山氏,又日列山氏。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绎史》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淮南子?修务篇》:“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水经注》:“神农既诞,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水动。”王符《潜夫论》:“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日阿女,生帝颛顼。”《山海经?西山经》说,黄帝住在昆仑山:“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有鸟焉,其名日鹑鸟,是司帝之百服。”《山海经》还记载,不仅治水的鲧是黄帝的嫡孙,颛顼是黄帝的曾孙,“绝地天通”的重和黎是黄帝的五世孙,而且犬戎、北狄、苗民、毛民等荒蛮之民,也是黄帝的后代。东晋王嘉《拾遗记》:“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据说,黄帝与炎帝之间发生过惨烈的战争,双方直战得日月无光,最后炎帝溃败,向东南方转移,渐与东夷、苗蛮集团融合。炎帝流落东方,其后裔蚩尤是东夷集团里十分枭悍的一支。蚩尤犯上作乱,驱逐了炎帝,仍不满足,还想夺取中央天帝黄帝的宝座,率领部下向华夏集团掩杀过来。黄帝在“涿鹿之野”布下阵势,与蚩尤决一死战。会战之初,黄帝并不占上风。后来,他依靠臣子“风后”制造的指南
炎黄文化散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