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让“预设”与“生成”在课堂中和谐共舞.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让“预设”与“生成”在课堂中和谐共舞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把“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让预设与生成实现“零距离”的和谐共舞,我们才会步入理想课堂境界。
一、谋划“预设”,诱导“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评价“预设”的效能高低,应当分析预设是否促进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这就决定教师要把握好一节课的生成点,同时预测学生可能生成的状态,设计引导的方法,使预设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成的质量。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时,我出示供选择的菜谱(文字):肉丸子、虾、白菜、豆腐、冬瓜,要求学生将荤菜和素菜进行搭配,这次我故意让每个学生亲自记录搭配的菜谱,学生通过记录发现星期五的菜谱比星期一和星期三多,记录很麻烦。于是,正如我所预设的那样,有几位学生马上提出疑问:“这样的表示方法太麻烦了,我们能不能用一些更简单的方法来记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绞尽脑汁,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招儿:1〉用第一个字表示,如肉丸子用肉表示。2〉用大写字母表示,如B表示虾。3〉用图形表示,如用
△表示白菜。4〉用数字1、2、3、4、5表示。5〉用小写字母a、b、c、d、e表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动态生成的主体,教师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做好思维导向,通过质疑、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发展。
二、调整“预设”,促进“生成”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共同参与、共时交往、共享经验的互动过程,之间会产生多方向、多形式的交互作用。因此,课堂随时都有可能“节外生枝”。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预料之外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冷静思考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使教学过程动态创生。
例如,教学《除法》之后,我有意让学生“跳一跳”,就出示:279÷( )=6……3,大部分同学都赞同“先把被除数减去余数,再把所得的差,也就是除数与商的积,除于商,就是除数。”这也在我的课前预料之中,我正想理所当然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是用被除数直接除以商,取整数部分,答案也是46。”不少学生一听,感觉蛮有道理,纷纷附和,可还是有个别同学觉得“不对劲”。双方相持不下,几十双满带疑惑的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大有骑虎难下之势。怎么办呢?我的思维高速运转起来,我马上调整教学环节,亲切地说:“让我们举一些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好吗?为了方便,举例的数尽量小一些。”学生们纷纷埋头计算。我把学生举的例子分成两组:
21÷4=5……1 28÷8=3……4
37÷5=7……2 41÷7=5……6
并鼓励大家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算式,为什么有些算式能成立,有些则不能,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经过热烈讨论,很快发现只有余数比商小时,这两种方法才能都用,而当余数大于或等于商时,只能用第一种方法。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面对学生的大胆猜疑和探求真知的精神,我巧妙地将“球”抛还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验证、讨论,使课堂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动态生成”比“预设”更高的

让“预设”与“生成”在课堂中和谐共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