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太方便和不方便
在台湾,捐赠实在是一件躲都躲不开的事情。
去购物中心买东西,哪怕只买40新台币(约8元人民币)的金桔水,发票也一样照打不误。在收银台旁边,总会摆着一些捐赠箱,有的齐腰高,有的则只有纸巾盒大小。透明的捐赠箱里,塞着的并不是钱,而是一张张发票。这样的捐赠箱随处可见:街角、火车站、便利店、咖啡馆、旅游纪念品商店、酒店前台等等,无处不在。
它们通常隶属于不同的慈善团体。箱子上会写明这些慈善团体的名称、联络电话、地址,以及募款的小标语——通用的一句是“随手捐发票,救救老残穷”。这些捐款箱的设立有些是机构单独设置,也有的是几家联合设置,捐款主要用于传统的慈善,如孤儿、老人的救助。
其实不论哪个社会条件之下,慈善捐赠者的捐赠冲动始终还是建立在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上。区别更多在于真正面对弱势群体时,机构所使用的帮助是否专业有效,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甚至授人以纵观渔业、融汇产业链的视野——与这样的专业性匹配的是全岛200多家大学中,与社会工作各方面相关的蓬勃开展的教育和实践。
当然,台湾民众对这一捐赠方式早就习以为常,甚至称得上热衷。有便利店员工称,由发票代替零钱捐赠后,民众的捐赠热情大大提高。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捐赠从捐助实际金额的多寡,变为更加平等却又不可预知的“获奖机会”:便捷的同时,也没有中了奖以后再把钱活生生捐出去的肉痛感。
发票兑奖是台湾沿袭60多年的财税措施。1950年,国民政府迁台后不久,时任台湾省政府财政厅厅长的任显群颁布相关法令,通过发票给奖方式,鼓励民众索取交易凭证,以增加政府税收。这些发票都印有“统一编号”字样,因而也被台湾人称为“统一发票”。每个单数月份的25日,电视会直播开奖过程。奖金从新台币200万到1000万不等,中奖率为3‰。
那些平时没有耐心收集发票等待开奖和兑奖的消费者,拿到发票就会顺手将发票丢进捐赠箱。在开放大陆游客到台湾的自由行后,有人发起“不带走一张发票”运动,鼓励游客们将购物发票捐给台湾的慈善机构,因为游客确实也无法等待每两个月一次的开奖时间。在游记中,不少游客愉快地提到这一点,并感慨这一捐赠方式“方便又有爱”。
从2010年开始,为减少对纸张的浪费,台湾“财政部”开始推动电子化发票的使用。按照他们的计算,如果全台湾实现发票电子化的话,每年能够少砍8万棵树。通过芯片支付工具完成的交易,其电子发票码仍可以与财政部的网站绑定,并且在中奖后通过短信通知获奖信息。
如此一来,基金会们便不得不紧紧跟上。诸多基金会迅速在网站上公布了如何将电子发票转赠给机构的指南。尽管操作看起来仍有些复杂,但只要趋势已定,转赠的快捷方案便会很快面世,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过去曾屡屡发生的发票丢失或被盗的状况——在台湾,发票被盗取的新闻曾常有发生,也许正是因为捐赠和取票都太过方便了。
除发票捐赠箱外,旧衣回收箱、绿币投捐箱、小额零钱捐赠等在台湾街头也常有所见。
当我在花莲的一家酒店居住,告知前台“不需要更换房间
方便、太方便和不方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