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促进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加快我省教育现代化步伐,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浙江省信息化促进条例》,结合全省实际,特制定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现状
(一)地位和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技术特点,其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建设内容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国际交流等各个层面,渗透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
1、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浙江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标志,离开教育的信息化,就谈不上教育的现代化。纵观国内外经济与教育发展的经验,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浙江教育实现了两大跨越,基础教育实现了普及15年的跨越,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的跨越。加快实现浙江教育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
“读好书”的企盼,成为浙江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全面创新,推动教育体制、思想、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有利于构建终身学习的环境,促进教育现代化。
2、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浙江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浙江省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同一区域校际之间以及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均衡依然存在,教育公平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有待全面深入实施。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我省教育“公平、均衡、素质、协调、质量”的重要途径。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充分共享、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建设低成本高效能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是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大规模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区域间学校发展的高标准均衡、缓解“择校热”矛盾、实现“学有所教”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和均衡的重要举措。
3、教育信息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项涵盖了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教学改革、评价方式改变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尊重教育规律、尊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教育信息化可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特别是资源组织方式、知识传播方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和支撑。
(二)现实基础
“十一五”以来,根据“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总战略和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总思路,我省紧紧围绕教育强省建设的目标,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资源建设为中心,以信息技术培训为保障,以应用促建设促提高,深入实施“校校通”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省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强大的支撑。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
全省94 %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教室,::1,多媒体进教室比例分别达50%%,%。全省普通中小学生均教育技术装备金额达到1972元。全省101个市、县(市、区)已全部建成教育城域网,%的中小学、99%的高校拥有校园网;,网络通达学生宿舍、教学、%;所有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学校主页,。省教育厅和教育部之间,省教育厅与各市、县(市、区)和高校的视频会议系统,省教育厅到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和省属高校的教育协同办公系统相继建成;省级教育网站支撑平台初步建成,已为省教育厅门户网站等4个独立网站和8个子站提供良好的支持与服务。教育信息化环境初步构建,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奠定了基础
。
2、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制定并实施了《浙江省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划(2008-2010年)》,加强了教育资源建设的指导和管理,确保了教育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了浙江省新课程多媒体素材资源库,完成资源建设条目70000余条,覆盖小学初中10个学科,涉及15个教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