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城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滨城区经信局
(2011年3月14日)
为落实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增强工业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培育信息产业和新兴产业,着力发展大、中、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完善发展服务平台,加强要素保障,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滨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特制定本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
一、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区以发展工业为主导,以招商引资和企业发展为抓手,以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以壮大重点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扶持骨干企业为重点,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得到了迅速扩张,形成了以家纺服装、化工生物、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四个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配套发展的新格局。
(一)主要成效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6亿元、、%%。
2、优势产业发展加快,骨干企业支撑作用凸显。家纺服装、化工生物、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四个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分别有86家、28家、19家、30家,%,四个产业总量比重超过83%,其他产业所占比重不到20%。
3、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全区工业主要生产设备达到的占30%左右;骨干企业的生产工艺60%以上为,而中小企业的设备、工艺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升级改造步伐也较慢。全区拥有企业技术中心1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12家。
4、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个,山东名牌产品13个,其中毛巾、除草剂、抽油杆、鲜酵母、活塞镶圈等产品生产能力和竞争优势居全国同行业或全世界首位,产能扩张迅速。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小。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和食品加工产业比重较大,两个产业产值总量占5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较小,影响我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投资项目数量少、规模小。今年续建和新建工业项目少,投资规模小,缺乏大项目,部分新建项目进度较慢,减慢了全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是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因传统加工制造业所占比重较高,而且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使耗能高、低产出企业占比重较高;企业节能技改资金投入不足,许多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展缓慢;节能执法监督和节能评估工作有待加强。
二、“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继续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依托重点骨干企业上下游延伸拉长产业链,着力壮大家纺服装、高新化工、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加工、生物制药、建筑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全区工业“精、新、特、强”的发展格局,确保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效益优先与保证速度相结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切实推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保证效益、后劲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保持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2、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以高科技增量扩张为重点,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壮大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开拓发展空间,扩大总体规模。
3、市场导向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着眼于国内外市场及其发展趋势,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引导企业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
4、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业投入,把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开发与引进并举,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带动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5、重点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扶优扶强,实施重点带动战略,着力培植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坚持列入省“四千工程”的产业、集群、园区及企业优先发展。加快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坚持放开搞活,努力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及整个工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6、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劳动就业等协调发展,把治
滨城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