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者”,师者之师也
清人周容在《小港渡者》中讲了一件亲身经历之事,令我深省回味、受益终生。
顺治七年冬天,周容要从一个叫小港的地方进入镇海县城,他吩咐小书童捆扎了一大摞书跟随着。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离镇海县城大约还有两里路。他问一个摆渡的人:“待我们赶到县城,南门还开着吗?”渡者仔细打量了小书童一番,回答说:“若是慢慢走,城门还会开着;若是惶急赶路,城门怕就关上了。”周容听了有些气恼,觉得渡者在戏弄人。这一主一仆便快步前行。南门在望了,急着赶路的小书童却摔了一跤,捆扎书的绳子断了,书散落了一地。小书童哭着,一时竟没能站起来。等他们把书理齐捆好,城门已经关了。直到这时,周容才明白渡者那番话的深意。
作为教师,你是否有“渡者”的眼光,还是如“周容”一样冒进?我认为后者应该占大多数。
苏霍姆林斯基说:“减轻学生脑力劳动,提高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为5万字,第二学段为40万字,第三学段为100万字,合计145万字。实际情况怎么样呢?教师除教科书外,恐怕没有倡导和鼓励学生阅读过其他课外书,达不到最低标准;学生每天不停地重复背诵着书中的重点段落,宁可乏味到没有一点情感也不放弃,因为这些是考试内容,记住它,期末成绩肯定优秀。正是师生都把眼光聚焦在短期目标
――分数上,被短期效应所迷惑,结果是教师越教越难,学生越考越差。
看不到阅读积累对促进学生发展作用的教育,不仅是一种冒进,更是一种冒险。从表面看,课外阅读和考试命题无任何瓜葛,读好教科书就能考好试,额外的努力与付出均为“无用功”。实际上,一味追求高分的急功近利思想才是真正祸根,已经在学生成长道路上埋下了隐患,知识的贫乏与内心的虚无让他们压力倍增,节节败退,最终以“先天智力不足”为由把自己定格为失落者,用“命运捉弄人”的调侃来慰藉苍凉心境。
数学学习亦是如此。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规律、公式、结论由学生推导得出,切忌用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思考。但普遍情况是,教师从“主导”变成“主体”,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都直奔主题,没有方法的领悟,只有知识的填塞,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堂“圆的面积
“渡者”,师者之师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