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镜头一:
“啊,这是我们可爱的校园―――港闸区实验小学!”“瞧,宇涵在观察日月广场的花儿!”“快看,这是我在放风筝呢!”学生们一边饶有兴致地观看着在校园、田野、公园实地拍摄的录像,一边欣喜地小声议论着。看完了录像,我面带笑容地问:“小朋友,在春天里你们有哪些新发现呢?”学生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抢着要说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
镜头二:
“小朋友,万物复苏之时,春暖花开之际,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你们想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呢?”“我想唱春天的歌”、“我要画一幅春天的图画”、“我给大家背春天的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个个畅所欲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组合,相互合作,尽情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学生们纷纷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一个男孩即兴给演唱《春天在哪里》,同伴们伴舞,动作虽不优美,但真情令人感动。
上完了“我心中的春天”这节公开课,许多老师认为课堂设计颇具匠心,从赏春到话春再到颂春,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他们对春天的喜爱,对自然的钟爱,对生活的热爱也溢于言表。反思自己的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生活是关键所在。枯燥抽象的知识学习,抹杀了学生作为人而拥有的基本人性和个性,像一个典型的过滤器,生产出一批批在知识学习面前丧失信心的学生。因此,教学应当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和来源,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常识等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又同时具备感性挥洒的新一代学生。
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遵循鲁洁教授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带领学生从教室―――这小小的“三味书屋”走出来,走进大自然―――这广阔的“百草园”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感官功能,亲身体验生活中潜藏的乐趣,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美丽。难忘学生们走出校园时那银铃般的笑声,难忘学生们快乐探究时那绽开的笑脸,更难忘学生们七嘴八舌争论时的那股认真劲儿。是什么让学生们如此愉悦?
在蓝天白云下,在田野边,在公园里,我把学生带入了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充当他们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促进者;学生们在美丽的蓝天下,尽情观赏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身体与心智全部投入,他们是观赏者、探究者、抒发者、学习者、创造者。我和学生们一起呼吸清新的空气,共同经历探究知识的历程,感受发现的挫折与惊喜,享受着生命发展的乐趣这样的生活课堂是多么的美好与惬意。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知识建构放在了生活情境之中,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为素材,通过自主学。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时,并非如洛克所言,是一张丝毫没有涂抹的白纸,他们已经通过社会融入和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和知识。而且,他们还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进行事实推论和预测。有了课前的活动铺垫,有了生活的积累,难怪学生们在课堂上说
“春天里的新发现”时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都是他们自己在活动中探索与发现的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