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疗分析.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疗分析.doc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疗分析
胡瑜阳亢抗(内蒙古通辽市医院妇产科028000)
【】【】A【】1672-5085( 2012) 47-0101-02
【】目的探讨腹壁切U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对3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术前均诊断正确,术后病理证实。均予手术彻底切除,随访无复发。结论彻底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腹壁切U子宫内膜异位症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保护腹壁切口是预防的关键。
【关键词】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
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1]。近年来, 随着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往被忽视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率也在上升。现将我院的3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06年12月至2012年1月我院共收治腹壁子宫内膜症患者30例,年龄在22-36岁之间,孕次1-3次,产次1-2次,手术切口均为腹壁横切口,病灶潜伏期6〜90个月,平均48个月,30例患者均有剖宫产史,其中7例为二次剖宫产,均行手术切除病灶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均有不同程度的经前或经期腹部切U出现疼痛性肿块,质軔,经期增大,月经后变小,疼痛逐渐减轻缓解,只有周期性表现。
,剖宫产瘢痕下方见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无包膜,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无明显血流信号;血清CA125可升
高,但无诊断价值;其他化验检查无异常;妇科检查子宫、附件无异常。
,切缘距肿块2〜3 cm。术中发现病灶向下浸及腹直肌24例,累及腹膜但未侵入腹腔4例,暗红色出血灶2例。切U范围充分,均切除病灶外1〜。冋吋因病灶被切除,缝合吋组织张力大,多采用褥式缝合。
,镜下可见病灶内有子宫内膜的腺体、间质,淋巴细胞,含铁血黄素的浸润,并可见出血区域。
2结果
30例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术前诊断正确, 镜下见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腺体分化良好。术后切口愈合良好,随访4 个月〜3年无一例复发。
3讨论
,病变可种植于不同部位,奋再生能力,亦可奋远处转移与蔓延。其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 [2]。根据其病史特点,早年文献主要提出以下三种发病学说: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良性转移学说,最主要的学说是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与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变化有关[3】。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又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生与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密切相关,同时细胞因子在子宫内膜的黏附、种植、血管形成、发展及侵袭中起重要作用。镜下病检可见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或腺体结构、内膜间质及出血。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疗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67 KB
  • 时间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