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孽海花》与晚清翰林文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孽海花》与晚清翰林文化
摘要:《孽海花》以金雯青作为翰林群体形象的枢纽,塑造了一批翰林知识分子的形象,通过对翰林群体的政治、文化生活的描写,为我们生动地刻画出了晚清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形态,再现了晚清知识分子在社会动荡和文化嬗变中的心路历程和价值选择。小说将翰林群体置于晚清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以此揭示晚清翰林文化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孽海花》知识分子晚清翰林文化
一、《孽海花》之晚清科考
自隋至清,科举制度绵延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中“学而优则仕”的古训深入人心,士子把科举入仕作为择业之首选。时至19世纪60年代,这种现象亦未见有多大变化,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并未引起知识阶层的关注。他们仍执着于科举取士,将其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曾朴在《孽海花》中对此有着极其真实的描述。小说中塑造了诸多的翰林知识分子,向我们展示了晚清翰林文化的生动图景。而翰林院制度是建立在科举制度之上的,要从探讨二者关系入手,以揭示晚清翰林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晚清科考与翰林
《孽海花》塑造了潘八瀛、金雯青、陆?如、庄仑樵、闻鼎儒等一批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翰林院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虽然他们后来的宦海沉浮、人生遭际各异,但是基本的生活道路却有其共通性。他们都是自幼接受传统的旧式教育,学习八股文,参加科举考试。读书
――应试――中魁――仕途为官,这是唐代以来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的人生道路。在金雯青之前,潘八瀛、龚和甫沿着这条路做了尚书、大学士;金雯青之后,闻鼎儒、庄仑樵成了新贵,而金雯青本人也是沿着这条路做到了内阁学士、侍郎的高位。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考试。要通过院试、乡试、会试(包括殿试),才能分别获得生员、举人、进士三种资格,乡试中举谓之“登乙科”,会试中进士谓之“登甲科”。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一甲进士直入翰林,并授予修撰、编修。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称为朝考[1]。小说第二回中,金雯青通过会试、殿试中了状元,点了翰林,被授予翰林修撰。与他结伴考试的何太真则被选为庶吉士。
一般说来,金殿传胪点了翰林以后,士子的考试生涯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在点了翰林以后,还需要随时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一是“散馆”庶吉士在馆授课三年后,由掌院学士请旨定期散馆。散馆评卷分为三等。上等者授予翰林官,中等者或留馆,或委以部属、知县,三等者则或除名,即归进士原班,或再留馆三年。金雯青的好友何太真在散馆中成绩优秀,被授予翰林编修。二是“大考翰詹”,“大考翰詹”是清代创立的,即通过考试的方法甄别翰林官之才品。按大考制度,考一等者历来予以超擢,最高可直升侍读学士或侍讲学士。小说第五回对大考有详细的叙述,庄仑樵因为考了一等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侍讲学士。大考无疑给翰林官开辟了一条升职的捷径,庄仑樵因此从翰林官中脱颖而出,被发现、重用,由此走上历史舞台。三是
“考差”,全国各省例于三年举行乡试一次,各省应派正副主考各一名其人选角在京的翰林官员考试中遴选派定,谓之“考差”。
自明至清,八股取士制度的形成,使得科举制度变得愈加僵化。至于晚清,科举取士的制度愈加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实际上,身居其中的士子也明白科举制度已经变异,连顽固守旧的陆?如都说八股文不过是取得功名的“敲门砖”,但是“科名是读书人的第二生命”[2],即便

《孽海花》与晚清翰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unnwldv33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