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小悦悦事件看媒体责任缺失.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前言小悦悦事件中18位路人的冷漠,刺痛了中国民众的道德神经,引发了一场关于见死不救的社会讨论。在这场事件的背后,左右民众舆论走向的最强大力量莫过于媒体,作为“民众喉舌”,置身于时代洪流的大众传媒,担负着更多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些责任,媒体必须擦亮双眼,明辨是非,弘扬正气,针砭时弊,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然而媒体责任的缺失、对于社会道德争议事件的媒体建构失衡,阻碍了新闻媒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公民社会道德建设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媒体对小悦悦事件的报道,分析研究媒体所发挥的功能和责任,探究媒体责任缺失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途径,从而为媒体责任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小悦悦”事件中充当重要作用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为研究对象。、报纸、杂志等资料,同时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查阅媒体功能、社会责任以及有关“小悦悦”事件的相关资料,然后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比分析法在对“小悦悦”事件相关资料进行收集的基础上,对研究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研究对象内在的联系,从而得出结论。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允许人们在没有研究成果可以借鉴的情形下,通过分析相关内容,抽象提炼出系列指标,以逐步建立相关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在选题的研究中,在对“小悦悦”事件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实时剖析媒体的作用,探讨媒体功能的发挥和社会责任的承担,总结媒体责任体系的建构。3媒体责任缺失与报道失衡现象的分析2011年10月21日凌晨,广州佛山被碾女童小悦悦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冷漠”的世界,无情的车轮碾碎了小悦悦的生命,而无良传播也碾碎了传媒的良心。事发后,相关报道评论铺天盖地,媒体上频频出现小悦悦倒在血泊中的照片,再配以大标题强烈谴责18位路人的冷血。诚然,单从新闻价值角度来说,这的确是一个看了能让媒体人热血沸腾的素材:稚龄女童被车连碾两次——冲击性强;18个路人视若无睹——引发道德滑坡的热议;小悦悦终被拾荒阿姨救起——讽刺的结尾。但是,有一个命题我们不得不提出:到底是谁制造了18位路人的冷漠?又是谁助推塑就了更多的看客?从沸沸扬扬的彭宇案、许云鹤案,到好心人路边救助老人反被诬陷的事件屡现网络、报端、荧屏,再到各地类似遭遇的“小悦悦们”相继被曝光,媒体口口声声要鞭笞日下的社会风气,要重建道德教育,而见死不救之风却是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网上的匿名调查也显示,很多人在同类事件中的选择仍是悄悄地走过。我们的社会果真如此吗?“小悦悦事件”中,部分媒体的作为引发了公众的争议,也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反思。“见死不救”、“好人没好报”究竟是社会现实还是“媒体制造”?被媒体放大了的“事实”难道真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忽视法律客观性。“泛道德化”,又称为“道德主义泛化”,就是道德意识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占据主要地位,道德评价被无限拔高,无限度地涵盖和渗透到政治、法律、科技等其他评价话语体系中,使其他的评价体系都沦为道德的附庸。泛道德化报道的视角狭隘,忽略事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社会问题,引发过度的社会焦虑,诱导不良的情绪宣泄;从长期来看,泛道德化报道在维护道德的名义下,却给社会造成更大的道德创伤,蚕食社会互信状况。在“小悦悦事件”报道之初,大多数的媒体便选择了谴责道德冷漠的新闻框架,从社会

从小悦悦事件看媒体责任缺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一花一世
  • 文件大小37 KB
  • 时间2018-10-1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