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失去童年”
中小学生有他们“成长的权利”――这是为我们成年人、甚至中小学教育者所严重忽略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三大权利被忽略、甚至是被剥夺了。
这些从睁开眼起就要忙着背书,做习题的孩子,已经没有时间欣赏自然的“黎明”之美,又从何去体验精神上的“黎明感觉”!
被忽略、被剥夺的,首先是“好奇、探索、发现的权利”。中小学生面对的永远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他有一种好奇心,要去探索和发现他所不知道的世界。
我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总要怀着感激的心情,回想起我的中学老师――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如何精心培育我们这样的好奇心,探索热情。在我的感觉中,那时候,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精神探险,都会发现新大陆。我们总是怀着极强的期待感,以至神秘感,走进课堂,渴望在老师指导下,闯入一个又一个的科学的迷宫,解开一个又一个的宇宙的奥秘。在高中毕业时的学习经验交流会上,我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第一条就是要带着好奇心去学习,这样学习才有兴趣,把学习每一门功课当作精神的享受。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从中学获得的经验,照亮了我一生的治学之路与人生之路。后来我在很多的场合都引用了我的大学老师林庚先生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样的少年经验、中学经验的普遍意义:“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
”
我还谈到所谓“黎明的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生活的开始,用初醒的好奇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倾听,阅读,思考,从而不断有新发现的冲动和渴望。应该说,这样的生命的新鲜感,这样的“黎明感觉”,这样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本来是属于生命才刚刚开始的中小学生的,是他们的天性所在,也是他们的基本权利。中小学教育的第一天职,就是呵护这样的黎明感觉,这样的生命的新生状态,保护和培育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
现在的问题,正是孩子的这一“天赋权利”被扼杀、剥夺了!我在好多场合和当代中学生谈到我的中学经验,他们听起来都像是天方夜谭,因为“好奇”和“探索”正是应试的天敌,他们所受的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把天生的好奇心、探索热情抹杀掉。因此,这些从睁开眼起就要忙着背书、做习题的孩子,已经没有时间欣赏自然的“黎明”之美,又从何去体验精神上的“黎明感觉”!
我真想高呼一声:请把“黎明感觉”,把好奇、探索的权利还给我们的孩子!
我们应该把“生活在自然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提出来,让孩子在泥土里打滚,在山野间疯跑。不要剥夺他们仰望星空的权利,不要剥夺他们自由成长的权利。
其次,还有“自由成长”的权利。
儿童、少年、青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自由的时光,这是我们这些过来的成年人都能体会到的。这样的自由感,首先来自自由的时间感与空间感。本来时间是属于一切刚刚开始的孩子的,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而我们的教育也应该给孩子一个开阔的成长空间。
这里,我要特别提出“自然空间”的问题。我曾经说过,“人在自然中,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这样的生存状态,对人的精神成长,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我们不妨就谈谈“大文豪鲁迅是怎么培育出来的”这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老师们都读过、教过鲁迅的《社戏》,下面这段文字,大概也是大家都熟悉的:当少年鲁迅和小伙伴划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在
我们正在“失去童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