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03年第一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第14课)
(广西玉林市一中唐振声)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了解有关序的文体知识。
2、能力目标:(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培养概括能力理解能力;(2)弄清胡同与胡同文化以及与它们的没落之间的内在联系,辩证看待它们的没落,培养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品味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体味本文的语言特色及创作风格,培养文学情操。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书名是“胡同之没”,序方就是围绕“没”字下功夫。文章公二个部分,先谈胡同的起源、发展,再谈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看似悠闲散漫,但其中的内在联系却是非常紧密的。因此,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体现文章这种内在的紧密的联系,能力目标(1)是重点,能力目标(2)则是难点。汪曾祺并没有把这篇书序当作正儿八经的来写,其实说它是一篇散文、小品文更合适,文章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亦不失典雅之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对象分析
1、南方的学生只会对巷子弄堂比较熟悉,但对北京的胡同却是很陌生的。《胡同文化》是高中第一册中以介绍文化为主的文章,对于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要理解文化这种抽象概念有一些难度。而文章中除了介绍文化之外,却先以大篇幅介绍胡同的特点,这之间是何联系,学生也很难弄懂文化与具象的关系。所以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图片或虚拟游览来领略北京的胡同,了解文化与具象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助于学生整篇理解课文,并在查阅后口头交流讨论。
2、南方学生日常所讲的普通话与北方特别是北京味的普通话相差甚远,因此听标准的录音朗读效果极好。
4、根据心理学分析,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具备对事物的一定的评判能力,因此进行一定难度的思维训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的紧迫感,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新课标引进了阅读对话教学理念,指出课堂阅读教学是对话教学,是师本、生本、生生、师生的对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将尽力体现这种理念,采用听读、提问、讨论等方法来促进这些对话,因为这种类型教学的实施在师生身上有一个实验、过渡适应的过程,因此是“有限的对话”,其中亦体现学生的学习的合作性、探究性,。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听读文章,充分品味文章,并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在老师的点拨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探讨传统文化走向没落的问题,品析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情感。
教学媒体设计
1、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2、对教师的基本技术要求:熟练操作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展示台、投影仪。
3、以Powerpoint形式组织课文内容,展示图片,增强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认识,使用多媒体播放播放录音,品京腔京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广西的民歌刘三姐所唱的山歌清丽婉转,陕北民歌如黄土高原,信天游相比之下粗犷直率,为何有这样的差异?是因为地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而今天我们就随汪曾祺一起去看看北京的胡同文化。
明确目标
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会汪曾祺对北京胡同文化所怀的情感,学会辩证看待胡同及胡同文化之没。
3、了解汪曾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90856629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3-05-22